9月10日,从新西伯利亚返回的游客乘坐机场摆渡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非尔代维斯·热夏提 摄
9月6日及10日,克拉玛依至新西伯利亚国际航线口岸通关顺畅、秩序良好、保障有力、旅客满意。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非尔代维斯· 热夏提 摄
9月6日上午,克拉玛依古海机场,即将登机前往新西伯利亚的旅客合影留念。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非尔代维斯· 热夏提 摄
9月6日18时40分,一架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直飞我市的航班,平稳地降落在克拉玛依古海机场,总航程仅用了2小时30分。克拉玛依融媒记者 非尔代维斯· 热夏提 摄
9月6日18时40分,当飞机平稳降落在古海机场,俄罗斯鄂木斯克国立技术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执行院长卡别留霍夫斯科娅仍感到不可思议——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到中国新疆克拉玛依市,这趟航程仅用了2小时30分。
当天,随着克拉玛依直飞新西伯利亚临时航线的正式开通,一条跨越山海的空中道路成功联通。
搭建开放渠道
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卡别留霍夫斯科娅立刻就被克拉玛依9月的明媚包围了。微风正好,不热不燥,笑意瞬间爬上了她的眉梢。
待她入境通过海关边检来到国际抵达厅时,等候在此的克拉玛依市政府外事办的工作人员将一束鲜花送给她,热情地欢迎这位远道而来的宾客。怀抱鲜花,卡别留霍夫斯科娅一脸灿烂。
此番,卡别留霍夫斯科娅是为参加第六届中国(克拉玛依)国际石油天然气及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暨投资贸易洽谈会而来。
这是她期待已久的一次国际性盛会,她知道,这个展会已举办了五届;她知道,这个展会是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企业重要的交流合作、共谋发展平台,很多专业团队都会参展;她还知道,这个展会目前是中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性行业盛会之一,她对此行期许很多……
但她不知道的是,为了能服务保障好这次国际性展会,克拉玛依历经了怎样的辗转,克服了多少困难,才使这趟临时航线得以开通。
当然,她也不知道,这趟临时航线的开通,也让克拉玛依成为今年全疆唯一一个开通对俄客运航线的“非口岸城市”。
克拉玛依既不沿边、不靠海、没有口岸,其古海机场也不在《国家口岸发展“十四五”规划》之列,原则上,这样的机场是不会被鼓励优先开展机场临时对外开放工作的;另外,今年也是国家对新冠肺炎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第一年,全国正式的口岸尚未完全恢复开放,为什么克拉玛依能获得成功?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一次,克拉玛依成功的密钥,还是一种精神,就是那种克拉玛依这座城市基因中与生俱来的自我革命、面对困难不言放弃的精神。
心怀国之大事
口岸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作为一座新型的工业化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克拉玛依落实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两通道”(丝绸之路亚欧黄金通道、空中丝绸之路通道)的新发展格局,今年1月,克拉玛依市委将克拉玛依机场临时开放列为全市30项重点工作之一,并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市领导挂帅,市外事办牵头,成员包括市边检、海关、机场、商务、交通、航司、红城文旅等20余个部门,以服务保障第六届石油装备展中外人员进出境为目标,积极推进机场临时对外开放工作。
3月8日,我市机场临时开放工作议题正式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机场临时开放工作正式启动,随后便向上级提交了申请报告。
然而,困难也如沙海中的山梁般,一道接着一道。直到8月4日,克拉玛依才拿到了最终批复。
“整个过程,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三退三报’。”克拉玛依市外事办相关负责人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机场临时开放审批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次前往国家口岸办,与其主要领导会面,汇报工作,高位推动临开事宜,积极争取宽松和有利条件。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相信克拉玛依机场临时开放工作一定能办成。”
经受考验历练
在等待批复的过程中,机场临时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一边是相关部门按流程配置边检、海
关、机场等查验部门所需的查验设备,一边是市政府邀请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乌拉斯台边检站、石河子海关派员来克拉玛依指导,重点就机场临时开放设施设备功能完善、临时开放作业安全、应急联动机制、传染病排查处置要求等工作进行逐一落实。同时,相关方案也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8月4日,好消息终于传来,国家口岸办的正式批复到了:同意克拉玛依机场于2023年8月15日至2023年9月15日临时对外开放!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而来:距离临开仅剩不到1个月,后续还有国际航线的审核、包机谈判、客源组织、签证办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留给克拉玛依的时间太紧了。而且,单单是国际航线的审核,按照程序就需要1个半月才能批复下来。
难道让好不容易申请下来的临时口岸就此“流产”吗?克拉玛依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一方面,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去相关部门跑办,一方面,各部门不等不靠、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顶住压力,坚持推进工作。
9月4日,乌拉斯台边检站、石河子海关派员来克拉玛依进行现场指导,细化通关流程,建立口岸安全管控合作机制,确保临开顺利开展。当天,机场临开成员单位组织人员在机场口岸国际联检大厅进行了全要素演练。演练结束后,成员单位又召开口岸临时开放专项工作会,梳理模拟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落实办法。9月6日,民航空管局批复,同意克拉玛依至新西伯利亚国际航路。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执飞。
9月6日及10日,克拉玛依至新西伯利亚国际航线成功通航,共计查验出入境航班2班次,旅客65人,相关各方给予的评价是:口岸通关顺畅、秩序良好、保障有力、旅客满意。
尽管压力巨大,考验严峻,但这一次,克拉玛依人不但顶住了,也体现出了属于克拉玛依的决心和速度。
成果意义非凡
9月10日,乘着余晖,带着满满的收获,卡别留霍夫斯科娅又从古海机场,借助克拉玛依开辟的这条空中快捷通道,返回新西伯利亚。
“回去之后,我想通过我的努力,让家乡斯鄂木斯克市和克拉玛依市在石油石化创新等方面开展更多的合作。”她说。
搭乘航班去新西伯利亚进行商务交流的岳俊波也感受颇丰。作为克拉玛依红果实生物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觉得,此行也为企业今后和新西伯利亚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此番机场临时对外开放的实现,最开心的还有中国石油大油(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外教娜拉。6日下午的航班把娜拉的爱人和儿子带到了她的身边,一家团聚的那一刻,她的眼角也泛起了潮红……
当然,收获不仅限于这样的个体以及参加第六届国际石油装备展的团体、企业,对克拉玛依这座城市甚至其他地州乃至全疆,也享受到了开放经济带来的红利。
此次机场实现临时对外开放,意义是积极深远的。
“这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的要求,实现与周边国家互通互联的有益尝试,为今后克拉玛依申报正式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经验和信心,有力地服务了全市对外开放大局。”克拉玛依市相关负责人说。
此次机场临时对外开放,成果是斐然的。
临开的实现,不但服务和保障了克拉玛依举办的国际性展会活动,促进了新疆、新西伯利亚两地经贸合作交流,得到了新西伯利亚州政府高度重视,也提升了克拉玛依在疆内区域甚至是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形象和影响力。同时也为两地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需求,是我市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此外,这次临开的成功,也推进了城市转型发展,加快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步伐,为推进我市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快资源型城市向国际化区域性中心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也有效推动了克拉玛依‘两区’建设,标志着克拉玛依对外开放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克拉玛依市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