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本地新闻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
——朱生军艺术鉴赏随笔四题

●王研充(新疆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前人有诗书画印“四全”之谓。集多种素养于一身,熔根雕、藏石、泥塑、摄影于一炉,四艺全能而又造诣殊深者,概观西域油城,朱生军先生应当之无愧。

一、根雕

那是在1997年,当我第一次看到朱生军先生的根雕艺术作品时,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词——不朽的生命。生命是不可能不朽的,但我还是愿意用这个词来加以赞美。

朱生军的根雕创作始于1983年。他是新疆较早从事根雕创作的人,至今已创作出大大小小根雕作品逾千,其中有精品百余件。上世纪80年代的作品以《阿里巴巴》《思想者》等为代表,90年代的作品以《苦禅写意》《问天》《傲视群雄》等为代表,2000年后以《天塑》等为代表。纵观朱生军根雕作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材质特殊,因材施艺。

朱生军的根雕作品是就地取材。新疆天山南北广袤的土地上,生长着千姿百态的植物。朱生军最看重的根材是红柳(学名柽柳)、天山圆柏(俗称爬地柏)和细叶忍冬(俗称千层皮)。这几种新疆独特的木材,形状变化多姿,坚韧且色泽自然悦目。内地根雕艺术家很难见到这种材料。朱生军创作作品前,在茫茫荒漠戈壁之中寻找千年的木材也是极其艰难的过程。他曾以明清之际的大画家石涛讲的“搜尽奇根打草稿”来形容。为寻根材,他上阿勒泰山、额尓齐斯河沟和偏避的山村,去阿克苏、和田大漠深处的村落柴堆,到东疆中蒙边界的古村村民家,常去平井场引水工程地、深山河沟和绿州乡村老乡家的柴垛里、馕坑边寻找,所以对根雕材料,乃是以目视之,以神遇之。他的作品以“珍惜生命”和“朽木可雕”为主题。新疆著名画家李灼先生为其题写“化腐朽为神奇”,他以此为宗旨,施于必要的雕刻、合理的取舍,最终经修型打磨后,使雕琢部分与天然部分形成“虽由人工宛似天成”的效果。如《瓶梅》《窥》取材红柳,以表面扭动变幻的线条表现其巧思中的古朴之风。

二、借取书画,既雕既琢。

朱生军根雕创作的成功,最大的创作理念是源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理解。他在学根雕之初仔细探究过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从中汲取营养,运化到根雕创作中。他注重块面之凝重,注重龙蛇游走般之线条,注重纹理色泽,还注重情感的表达。他不断发现美、塑造美、感召美。朱生军更象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医”,其刀斧之功在于巧妙地把一块块灰突突的木材雕琢成精神矍铄、意趣横生的艺术品。如《苦禅笔意》就是取著名大写意画家李苦禅画作之意。这无疑是根雕的大写意,根雕的文人趣味,使根有了笔情墨趣,从而凸显主题或展现意外的神韵,最终使中华传统文化的味道得以彰显,达到庄子所谓“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之艺术境界。无怪乎1989年12月在广州市广州画廊举办“朱生军大漠根雕展览”时,著名书画家赖少其先生为展览题写了“自然之美”!

三、似与不似,归于天成。

朱生军的根雕有孔、有裂缝……这些或许都是内地作者眼中的“败笔”,但在他的作品中却有另一番景象与味道,更彰显其独特风格。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根雕艺术创作中,朱生军的创作追求从具象到抽象,从似到不似,再到似与不似之间,既不似之似而神似;从既雕既琢到浑然天成,他经历了多次的蜕化、涅槃与重生。他一直坚守对中国书画的解悟,清楚地认识到“苍茫大气”“古朴天然”才是他的艺术追求。可以说,根雕艺术家把他的作品视作书画艺术,而书画家则认为他在用根雕艺术表现书画,而且是大写意。一个“意”字成为他的追求境界。“意”包含了“有意”和“无意”以及“有意无意之间”。有了“意”就脱略了“形迹”;有了“意”进而“无意于佳乃佳”;有了“意”才能返本归真,妙造自然。他取斋名为“天成斋”是有其深刻寓意的。

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来关照朱生军的根雕,我以为他正切中脉搏,切中中华文化的脉搏,以“意”为胜,以大写意精神为胜。我们切不可以把他的根雕工艺化。反之,他极力把根雕工艺向艺术、向大写意靠近一大步,更具意象之美。中国根艺美术协会主席马驷骥赞评:“朱生军的作品既有南派根雕的细腻温润,又有北派根雕的雄浑大气,由此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赞则赞矣!窃以为没还赞出深度。

朱生军的根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展览。1991年10月,参加“中国第二届根艺评比展览”获一等奖;1997年9月,参加“中国根雕博览会”获金奖;2007年11月,参加“中国第十一届根艺石艺精品展”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2009年,参加“中国第十二届根艺石艺精品展”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二、泥塑

大约是2005年,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我把她送到朱生军老师的泥塑班学习。当我看到他教小朋友的泥塑作品时眼睛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又逐渐拜观了他的许多泥塑作品。作为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他,是因根雕而成就的,但当我看到泥塑作品的时候,我更加有一种叹服的感觉。其功底之深厚,造型之生动,手法之简练,风格之独特,令人钦佩!他的泥塑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朴”。“朴”就存“土”气,有了土气才能妙造自然。说他“朴”是表现在美学风格上和表现手法上。泥巴是土,属五行之一,土的特性是本,为万物之母。而从艺术的角度看,“朴”是极难达到的格调和境界。在朱生军的泥塑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拙朴、生朴、浑朴、简朴、稚朴等味道。格调尚朴,正合庄子“复归于朴”之谓。

二是“真”。他所表现的形象真有其人其事,即有真实性。如《采油工》《冰塔冰人》等作品有其源头活水。这些作品是他生活在油城几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艺术表现;是真情所至、真切感人的真实表达。从审美角度看,又真而不真,不真而真,加入了艺术的处理和迁想妙得,是直率,是真率,返璞归真,一切都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外相的艺术境界。

三是“厚”。“厚”与“朴”本不可分,但“厚”更注重质感和分量感,最终是气息壮健的表达。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绘画六法首先在“气韵生动”。气厚的东西看似不够潇洒灵动,但有老道的意味,可以不断品味,而味道也越品越浓烈,越品越醇厚。当然,朱生军的泥塑的“厚”是要靠粗糙的泥土得以体现的,厚到什么程度呢?这需要艺术家拿捏的本事。如衣服的布料、围巾,本来很薄很轻的,但他却表现得厚;人的造型瘦高是美,但他偏偏表现的矮短,让我们看了更觉得是另一种美。这种美是不巧之巧。这就犹如普通人不太喜欢的碑派书法,从表面看它是多么的不典雅、不文气,甚至于东倒西歪不堪入目,既不成熟,有像小孩子的字。本来一撇是很飘逸轻松的,它反而成了厚重迟涩;一捺是很灵巧挺健的,它反而是圆钝不见锋了……

泥塑是民间艺术之一,所以要避免所谓的高雅或者是“酸腐味”,同时又要不俗、不洋。尤其要接地气,溢真情,法自然。他做到了。他怎么做到的呢?我以为他的作品是渊源有自的。明末清初道家学者傅山提出的 “四宁四毋”,即“宁丑毋媚、宁拙毋巧、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是书法理论,也是艺术理论,其实也是泥塑理论。再有,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的简约概括的人头像泥塑,西域丰富的陶塑、铜铸、石人等,以及汉代霍去病墓那古朴浑厚的石雕……不正是他取法之源吗?正是“矮短不入时人眼,古风犹存格更高”。近几年,他还有缘拜天津“泥人张”为师,学习其精湛的技艺,为他的泥塑创作提供了更高的平台。我相信他的泥塑作品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藏石

《尚书·禹贡》记载,“泰山山谷中产怪石”,并进贡禹王。这可能是关于奇石最早的记载。《山海经》中描绘过众多盛产奇石的地方,引得无数人为之痴迷。《淮南子·女娲补天》中记载的“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文人隐士陶渊明坐躺“醒石”。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士大夫爱石成癖,藏石、赏石、论石、画石、咏石、听石,更是造诣颇深,比如苏东坡藏“五色石”、“北海十二石”等,米芾更有“石痴”之称。对于我们这代人,一首《木鱼石的传说》婉转悠扬,几十年过去了,至今尤能忆唱。

奇石,显然与根雕、泥塑不同。根雕、泥塑除天然外,还要人工刀斧之雕凿,而奇石几为天然,人工的成分则是拾到它,为之命名,最多再等着给它配个底座,但这并不简单,依然需要不同凡俗的艺术识见和文化涵养。

上世纪80年代初,朱生军几乎在与根雕相逢的同时,也与戈壁奇石结缘。1982年深秋,单位派他去扬州学习园艺。他第一次在江南狮子林等许多名胜古迹中感受到中华观赏石的无穷魅力,加之学习中有制作山水盆景课,更增加了他对“美石”的爱恋。朱生军在上世纪90年代就把他的藏石带到上海花会、“九九昆明世博会”。他也是在油城第一个举办个人石展和公益开馆的人。朱生军的藏石并不拘泥于克拉玛依本地及周边。他走遍了天山南北的奇石产地。因此,他的奇石藏量之大、品种之丰富、石质之精美是疆内观赏石藏家少有的。关健是朱生军不敢也不愿将这些天地之功居己自傲,而是拱壁珍之,设馆广之。

几十年来多少次地徒步在荒野戈壁滩上,一次次地寻觅上苍赐予的神物和瑰宝,他几近疯狂只为被奇石所吸引。朱生军早期并没有自己的车,寻根觅石的过程都是租车和搭班车完成的,这其中不乏有许多心酸的故事。而如果要让他把每一块奇石得来的经过讲述出来、记录下来,那自然是一本厚厚的《奇石传》。著名作家张红军先生曾选取了他获得两块奇石的经历写道:

2003年初春,他与石友一起去克拉玛依魔鬼城东50余公里外戈壁滩上觅石,辛劳几天未果,极度失望伤感。在别人吃午餐时,他却迷迷离离,如有神牵,独自背着行囊向远处走去。当他走到一条季节河叉道时,下意识一回头,猛然发现二十米开外有一块金黄色的木纹玛瑙,正静静平躺在沙石上沉睡着。他捂着狂跳的心,慢慢地走进它、靠近它,天哪!它竟然是一位绝色的“睡美人”。他不由地双膝跪地,深深叩谢上苍的赐予。两小时后,在几公里外的河道里,他又意外寻到一块难得的浑圆饱满的戈壁石。于是,他又连连叩首,虔诚地感谢上苍。

就是这两块被他命名为《天骄》《韵律》的奇石,在“2003年新疆奇石评展”中获奖,并且朱生军是此次展览中唯一获得两枚金奖的藏家。

这些奇石,奇就奇在它不需要人工的雕琢和人工的执意模仿,而是来自天授。它是天地的印记,它是日月的精华。它能将宇宙万物容纳到这一颗小小的石头上,而你人并不知晓。它也可将你心头的一点点诗意,哪怕是一片片小竹叶描画在其间,让你感到心有灵犀。它可以是塞北的,也可以是江南的。它可以是五千公里黄河,可以是六千米昆仑山……

朱生军很低调,前两年退休了,躲到九公里外的小院里不知道又在捣鼓什么?我了解他是珍惜时间勤奋的人,不定什么时候又有新作品问世。他也许看着这些奇石,在那里呆上整整一天,茶不思饭不想。他在神游九州,妙悟古今,博观约取呢!

艺术品之间似各有其不同,依据艺术感受,根雕创作、泥塑创作是往外放的,奇石收藏则是一种向内收的,如果说根雕、泥塑、藏石的内在关联都是为展示美,表达思想,触及灵魂,那么,这些行为对人生来说就有了意义。

造物有情,使我们能透过奇石看到岁月的沧桑。人间有爱,使我们透过执着的精神去发现美的光芒。

四、摄影

新疆是艺术的天地。它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不断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家来此采风创作。

就摄影而言,拍摄可以从最南的“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向北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里木河奇观,到风景独特的天山山脉,到“塞外江南”的伊犁河畔,到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喀纳斯湖,世界魔鬼城等。向东可以有火焰山、葡萄沟等。当然,我们更可以用手中的照相机聚焦古丝绸之路上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阿斯塔拉古墓群、帕孜克里克千佛洞、克孜尔千佛洞以及龟兹石窟艺术等等。当然,另外还有一个摄影角度,就是人像摄影。

朱生军是千百个摄影家中的一员。但知道朱生军摄影的人不多,知道他摄影特别好的人更少。

我很有幸,在《朱生军摄影作品集——天山南北新疆人纪实》出版之际为其题写书名。更有幸的是先睹为快,欣赏到他那本带有浓浓新疆味道的书卷。他特意委托我,给北京我的先生吴悦石呈上一本。吴先生一页一页的翻阅,赞叹不已。

我认为他的摄影作品与他的根雕、奇石、泥塑相比,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艺术魅力。在人人都能拿起手机拍照的今天,摄影似乎并不神秘;摄影技术已经被现代科技所覆盖的当下,似乎摄影等同于拍照;在经济实力比几十年前远超的时候,能买得起高大上的相机,似乎自然风光成了旅游必带回家的礼物,但即便这样,摄影家还在不断坚守。那么,摄影自身更面临的是困境和失落,失落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视角,是味道、是感觉、是思想。我们看到许多摄影作品,或炫技术,或炫色彩、或炫奇异,或炫唯美。朱生军则不这样。他是既写真又纪实,每张画面对读者都是一种深邃的冲入感。他的摄影应该归于人像摄影,但是在他的作品中又不单单只表现人像,而是用场面、用背景来衬托人。他的摄影镜头既瞄准国际性的大师水准,又以普普通通的各族平民百姓为主体。他的摄影是对新疆平民人文生活的忠实纪录,也是对他近六十个春秋在新疆生活的人生记忆,更是留给后人的珍贵影像史料。

他摄取的完全是民众的生活场景。但朱生军的意义更在于当摄影家在追求“艺术化”的时候,朱生军已经跨越了“艺术化”的界线,他“明白了‘摄影不是艺术’”,“领悟到纪实摄影是体会人生‘百味’的大课堂,是摄影人在不断按下快门的同时,对自我心灵深处的一次次叩问,更是对当下对人生对世界的再思考。”他坚定“要用最平实的镜头去追寻最走心的影像。”他的作品题材广泛,表现“叶尔羌河畔的茶馆”“柯尔克孜族猎鹰之乡的人们”“巴扎里的大千世界”“喀什老街的时光记忆”“凝视军垦老战士”“冬窝子里的故事”“砖厂里的窑工”“阿尔泰山转场的牧民”等等。我在谈到他的根雕作品的时候,认为他的作品使根雕工艺向艺术靠近了一大步,那么他的摄影作品是向非艺术化走近了一步。他摄影,不是艺术,重在纪实,却获取了直面强捍的艺术感。它是“不是艺术的艺术”——超艺术。

从摄影作品,我可以看出他强大的综合能力。除美术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能力,还有对新疆历史的谙熟和民族语言的驾驭能力,这是十分不简单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他在新疆这片热土上生活长达六十年而热爱它,理解它,忠于它,赞美它,维护它。他终将因它而感到无比荣耀。

《朱生军摄影作品集——天山南北新疆人纪实》是2016第十六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凤凰卫视优秀摄影画册奖作品,由北京电影学院宿志刚教授作序,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舸、中国著名摄影家王福春、《数码摄影》主编邓登登等众多名家推荐。

朱生军先生的根雕、泥塑、藏石、摄影,门类不同,形象各别,但总觉有一种相同的意念浮于其上或融于其中,表现为不寻常的魄力,锐利的鉴凿力,浑然一体不能说得清楚的融合的超然气力。他简朴浑厚,时不时会从树根、石头块、泥坯、照相机等唤出活生生的生命来。简得不能再简,真实得不能更真实,似有意似无意之间,总能相逢相遇一种巧缘,这种巧缘只能邂逅相逢,人工追求难遇。这种邂逅显示了作品背后的强捍执拗的大力气和超然见识。

对于朱生军先生的根雕、泥塑、藏石、摄影的鉴赏,和学人二十多年来对他的认知,只能通过这短短的笔墨著笔于此。对于一位大艺术家与小家、与他人的不同,绝对是不刻意讨巧,简削约取,以崇尚自然为最高规范。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艺品人品论,并未把纯艺术看成最高境界,而是把艺术浑然融于人生、融于社会和融于自然。朱生军先生的实践精神实际正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大巧若拙,大朴不雕,老匠斫轮,超越的艺术似无艺术。此正“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谓。我们看看他的诸般艺术实际是一,而非二、三、四。一又归于无,无合于道。


朱生军简介:

朱生军,根雕艺术家、泥塑家、奇石收藏家、摄影家。

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理事,新疆民间文艺家协会根雕艺术委员会主任、新疆工艺美术大师,新疆唯一的中国根艺美术大师。

主要创作和获奖经历:

1986年7月,根雕作品《九鹤图》作为市礼赠送给郑州市人民政府;

1989年1月,在广州市广州画廊举办“朱生军大漠根雕作品展”;

1991年10月,根雕作品《阿里巴巴》在湖北省沙市《中国第二届根雕艺术评比展览》中获一等奖;

1994年6月,根雕作品《雄风》等入选《中国根雕艺术》画册;

1997年7月,在克拉玛依市文化大厦举办“迎香港回归——朱生军根雕作品展”;

1997年9月,作品《苦蝉笔意》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国根雕博览会》中获金奖,作品《问天》获银奖;

2006年6月,出版《大漠根雕奇石》(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年11月,作品《天塑》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第十一届根艺精品展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2009年5月,克拉玛依市世纪公园“朱生军根雕泥塑艺术馆”开馆;

2009年8月,由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克拉玛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根雕艺术”传承人;

2009年11月,作品《傲视群雄》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第十二届根艺精品展中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

2017年6月,出版《朱生军摄影作品集——天山南北新疆人纪实》(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9年9月,由克拉玛依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克拉玛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泥塑”传承人。

根雕作品《人与自然》

根雕作品《大鹏展翅》

泥塑作品《油城母亲》系列之二

泥塑作品《草原女人》

塔里木河卵石《水墨黄山》

金丝玉《霞映云天》

摄影作品集《天山南北新疆人纪实》

时间:2024-10-2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