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联合新疆广播电视台、全区各县级融媒体中心共同发起“情暖2020”——脱贫攻坚融媒体公益助农活动,全景式展示各地扶贫开发的工作成果、亮点和经验探索。今日,迎着扑面而来浓郁的馕香,请跟记者一起去品赏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杏乡馕产业园里各式各样的风味馕,感受村民吾拉木·木旦力普开着小轿车去打馕的幸福生活。
□记者/热依达
12月6日一早,走进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杏乡馕产业园,一股浓郁的馕香味扑面而来,只见20座馕坑整齐有序地排列,馕坑旁打馕师傅们各自忙碌着。12时左右,恰玛古馕、牛奶馕、芝麻馕、玫瑰花酱馕等27个品种的馕陆续出炉。被打包装箱后,这近8000个馕便被送往柯坪县定点的学校、单位。
“我们村的馕攒劲得很,受到一致好评。”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托玛艾日克村第一书记李卫东掰开一个刚出炉的馕请记者品尝。
托玛艾日克村打馕历史悠久,许多家庭以打馕为生,但由于是小作坊经营,品种单一、销售渠道不畅,导致效益不高。2018年初,工作队和村干部召集有打馕经验的村民座谈商讨,决定将打馕师傅集中起来,成立“杏乡馕合作社”。
在新疆,馕的品种很多,各地的馕都有着各自的特色,托玛艾日克村的馕有什么不一样呢?
“‘柯坪有张薄皮馕,卷肉卷菜满口香’说的就是咱这个薄皮馕,它在2011年被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我们柯坪的一个宝。”李卫东说。
除了薄皮馕,托玛艾日克村的恰玛古馕也很独特。“柯坪的恰玛古很有名,把它和馕融合在一起,不仅给馕增加了风味,也为当地的恰玛古找到了另一条销售渠道,一举两得。”李卫东说。
如今,20个馕坑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李卫东带着记者参观了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的标准化生产车间。
“新厂运行以后,可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李卫东激动地说。
据了解,杏乡馕产业园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合作模式,新建1800平方米标准化生产车间,预计投产后日产馕5万个以上。产业园投入运营后,可直接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可带动150多户农民从事小麦种植、面粉加工、物流运输、乡村旅游、农家乐、餐饮服务等行业。
“我们村的馕攒劲,不但能填满百姓的钱袋子,还是我们送给全国人民的新疆特色新年礼物。”李卫东说。
吾拉木·木旦力普:
开着轿车去打馕
□本报记者/热依达
一个个面剂子,几经揉擀形成一张张薄厚匀称、大小适中的生坯,吾拉木·木旦力普用大拇指沿四周按出一圈厚沿,撒上调料,拿馕戳像盖印章一样在上面用力盖几下,然后摊在形似葵花盘的馕托上,右手蘸盐水洒在生坯背面和馕坑内壁,然后把生坯贴到烧热的内壁上……
12月7日7时,天还没亮,在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杏乡馕产业园,30岁的吾拉木已经在馕坑边开始了十几年来一直重复的动作。
但和以往不同,如今打馕不仅填饱了吾拉木的肚子,还填满了他的腰包。
记者发现,在等待馕出炉的那段时间里,吾拉木会不时地偷瞄几眼停车场,眼角还会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丝笑意。他在看什么?
“那辆灰色的小轿车是我的,买了还不到一个月。”吾拉木指着停车场的车说,“我能买上车,多亏了工作队和这个产业园。”
2018年,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托玛艾日克村“访惠聚”工作队走访时发现,县内市场上出售的馕60%以上来自本村,但该村打馕普遍为小作坊式经营,设施简陋,馕的品种单一、品相不好,特别是坐拥位置和技术优势,却未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去年4月,工作队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地理位置、技术人才队伍优势,成立了打馕合作社。
“当时我在别的地方打馕,听说村里成立了打馕合作社,我也只是观望,没有第一时间加入。”吾拉木说。
起初,合作社只建起了5个馕坑。经过20多天的运营,5个打馕师傅的收入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以前我们自己打馕,还得自己找销路,但在合作社,我只管把馕打好就行,而且挣钱也多。”看到效益的吾拉木立即加入了合作社。和吾拉木一样,村里的其他打馕师傅们也心动了,很快馕坑从5个增加到了20个,打馕师傅也由原来的5人增加到19人。
吾拉木一家5口人,曾是村里的贫困户,家里有2亩地种小麦,收入来源主要靠吾拉木打馕。“以前,不论是自己打馕还是给别人打馕,都不像现在这样有规模、有销路,一个月挣不上几个钱。”吾拉木说。
如今,吾拉木和妻子都在产业园工作,一个月两人收入近万元。
“这一年下来,家里重新装修一番,买了新的电器,上个月花4万元买了辆二手车,每天开车来打馕心里美滋滋的。”吾拉木笑嘻嘻地说。
问到下一步的计划,吾拉木说:“我们现在早上6点上班下午4点下班,下班以后的时间我得充分利用起来,去打一份零工,挣更多的钱,让家里人过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