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麦麦提·巴克正在进行日常巡井。本报通讯员 张克文 摄
管理方式创新●“三心”管理法 ●“标准井”工作量折算法 ●“加减乘除”工作法
班组创新成效
●已获得16项国家专利成果,8项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 ●今年申报45项创新成果,14项通过初审,创效242.9万元
如何让一口“老大难井”变成“省心井”?
稠油注采一体化密封装置帮了大忙。
截至6月中旬,稠油注采一体化密封装置在重油公司肉孜麦麦提·巴克班所管的67053井上平稳运行了近100天,长期困扰该班组生产的一个现场问题取得突破,有望得到最终破解。
这个装置由集团公司技能专家肉孜麦麦提·巴克和雷德荣共同研制,主要解决稠油井生产过程中高温高压密封问题和安全环保问题。
“长期以来,注汽井更换盘根难是稠油现场生产的‘顽疾’。在增加一线工人工作强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安全风险。另外,对于长期带压井,不能及时更换密封后转抽,不仅间接增加了注汽生产成本,也减少了产油时间。”肉孜麦麦提·巴克说,“该装置成功应用后,班组注汽将无需进行采油和注汽盘根的更换,同时,还能对带压井进行盘根更换,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提高了油田生产的安全水平。”
发明稠油注采一体化密封装置,是肉孜麦麦提·巴克班组坚持创新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肉孜麦麦提·巴克带领班组成员主动创新,自创了“三心”管理法、“标准井”工作量折算法、“加减乘除”工作法,使属地管理到人,使设备完好率、运行时率达到98%以上。
尤其是“加减乘除”工作法,成功将提质增效根植在班组每个员工心里。
近年来,重油公司面对油田生产新形势,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各项活动,肉孜麦麦提·巴克在班组管理上也随势而变。
他给班组员工细算了一笔账:如果换一个新闸门需要2000元、晚停一口低产井多耗几百度电,全年核算下来数字相当可观。
管理班组就像是自家过日子,自己都不爱护不上心,以后日子怎么过得舒坦?
肉孜麦麦提·巴克带着班组员工跑现场、开展油井大调查,摸清每口油井的“脾性”。同时,该班组积极开展“稠油降本创效大讨论”“提质增效升级”等活动,向全员征集“金点子”。
克拉玛依的冬天异常冷。每天,肉孜麦麦提·巴克都带着值班员工去井上维修开关不动的闸门,在抽油机都冻得吱呀响的戈壁滩上,人站一会儿就冻透了。
拆卸手轮,清砂石,给丝杠除锈、上油,怎么也得二三十分钟,可他就这样和班组成员们坚持干着,冻得招不住了,就围着抽油机跑两圈、搓搓手接着再干。他们从废料中,挑出好一点的皮带、盘根,洗一洗、修一修,接着再用;从损坏管钳上拆下好的部分,拼在一起又是一把好管钳……
带领公司技能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班组工作效率也是肉孜麦麦提·巴克的重点关注方向。
据统计,以他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解决了“抽油井盘根渗漏和刹车不灵”等难题,获得16项国家专利成果,有8项在生产现场推广应用。
有一次,他看见员工在更换抽油机减速箱拔曲柄键时工作强度大、耗时长,肉孜麦麦提·巴克又开始摸索了起来。
通过现场诊断,“创新工作室”设计出了“曲柄叉头膨胀器”,原来拔键需要50分钟,而使用曲柄叉头膨胀器拔键只需要15分钟,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使更换抽油机减速箱变成了一项简单、快捷的工作。
今年,“创新工作室”创新创效成果更加显著,共申报45项创新成果,32项通过现场实验,14项通过初审,创效242.9万元。柱塞泵、鼓风机报警程序升级、移动式油井计量及泄压设备、流量计调节专用工具等一批“草根发明”,已成为助力油田提质增效的有力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