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风商店的流动售货车来到井队为石油工人提供服务。(图片由市文博院提供)
1998年,东风商店门前街景。克拉玛依融媒通讯员 赵万荣 摄
“走,到东风商店买东西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听到这句话的克拉玛依人一定会很兴奋和快乐。在那个年代,商品繁多、服务优质的东风商店成为了油城老百姓购物的不二选择。
东风商店坐落在克拉玛依区胜利路118号的一排平房,也就是现在国贸商城的位置,那里承载了克拉玛依几代人的温馨回忆……
全力服务百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拥有多个门市部的东风商店走进了克拉玛依人的生活,它是一家经营百货、肉食、蔬菜等商品的综合性商店,一开业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
1963年,为满足矿区职工和居民的生活需要,克拉玛依市区开通了两条公共汽车线路,专门设立了“东风商店站”,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除了“等客上门”,东风商店还组建流动售货小组“出门寻客”,推着小车,摇着铃走街串巷,把冻鱼、冻肉等商品送到距离较远的居民区,把生产和办公用品送到各个厂区、井队,既提高了商店营业额,又为市民和职工提供了方便。
20世纪70年代,东风商店部分员工被派往西安、苏州等地的大型百货商店学习,通过学先进、找不足,提高了自身服务质量。
有一次,有位顾客买完信封后又问有没有邮票,这小小的一件事引起了一名营业员的注意,他提出建议:“商店附近有邮箱,如果店里开辟代售邮票业务,顾客就会更加方便。”
最终,这名营业员的建议被采纳,商店不仅增加了代售邮票业务,还为购买邮票的顾客提供胶水、糨糊。这样的服务,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
除此之外,东风商店还增设了代销毛巾、牙膏以及为外探区顾客寄存提包、小件行李等服务,同时,延长了开门营业时间,为群众提供更加贴心、及时的服务。
黑白电视机、电风扇、男女士皮鞋……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东风商店售卖的商品种类愈加丰富,同类型产品有不同的品牌、质地,让大众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家住胜利小区的退休老人孙新平回忆:“当年,东风商店的物品种类丰富、价格合理,几十年间,我和家人的衣服、日用品等几乎都在那里购买。”
“那时候,去东风商店买件白衬衣穿,再去拍张好看的照片,是一件特别赶时髦的事儿。”今年59岁的市民李艳说。
书写暖心故事
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物资时常供应不足。面对这些困难,东风商店想百姓之所想,积极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个暖心的故事。
在20世纪70年代《新疆石油报》的报道中,就曾经记载了关于东风商店的两则暖心故事——
1970年,新疆石油管理局机械厂工人阙文汗的爱人患糖尿病和脊椎炎,卧床不起。医生建议他们用炒熟的大米喷白酒热敷以缓解疼痛,但需要一些高质量的白酒。阙文汗向东风商店的营业员说明情况后,他们不但当即答应帮忙,还热情地送酒上门。他们还经常为阙文汗夫妇将蔬菜和生活用品送货上门,解决了他们的困难。
1972年,采油三厂工人孙追达身患疾病,医生为他开了40剂草药,每剂药需配一个猪蹄子,这让他犯了难。孙追达去东风商店询问,那里的营业员对他说:“同志,你要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你需要的猪蹄子,我们想办法为你准备好,明天给你送过去。”第二天,一大包猪蹄如约而至,让孙追达感动不已。
关于东风商店的暖心记忆就这样深深印在了克拉玛依人的心里。家住朝阳小区的老人张英回忆——
有一年,她去东风商店买暖水瓶,但挑选了半天也没结果。营业员过来询问,她告诉营业员她担心暖水瓶不保温。
营业员一听,拍着胸脯打了包票:“这事儿好办!你可以买回去先用上一天,如果发现不保温,拿过来,我们给你退货退钱。”
“当时,我特别开心,觉得他们的服务真是细心、周到!”现在回忆起这件小事,张英的脸上还满是笑容。
东风商店就是凭借这样的专业服务和奉献精神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青睐,被油城老百姓誉为“商业红旗”。
1999年,随着商场现代化改造以及新建的浪潮,东风商店作为克拉玛依市最早一批的商店之一,被当时更加时尚、新潮的国贸商城取代。国贸商城至今仍然矗立在城市的繁华路段,而陪伴克拉玛依建设与成长的东风商店则永远地留在了几代人的回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