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豪
初见周豪,是在采油一厂油田地质研究所,约好采访时间后的半小时,周豪抱着会议记录本匆匆出现,脸上的笑容写满了歉意。
周豪,是今年4月才刚刚走马上任的地质所稠油动态室主任,1994年出生,虽满脸书生气,却人如其名,是个大胆豪气的人。他是地地道道的湖北小伙,2016年从长江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毕业后,便只身来到了曾经只在电视上见过的新疆。
莫这山望着那山高
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引起的皮肤干裂、日久渐增的思乡之情以及2017年油价走低的现实,都让周豪困惑于最初的选择。但父亲朴实的话语给了他坚持下去的踏实感。
“你才刚毕业,啥都不懂,莫这山望着那山高。”一辈子务农的父亲,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来鼓励儿子,但千里之外传来的支持成了周豪坚定留下的理由。
从刚入职到2019年,近3年的时间里,周豪在采油一厂各采油作业区磨砺。脚下“多沾泥土”,是他将所学理论实践于油田工作看似最笨却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跟在师傅身后跑现场的点点滴滴,尤其定岗在第五采油作业区后,同为年轻人,他总是能安安静静把工作尽其所能干到最好的那一个。
“小伙子看着就踏实,比一般年轻人都沉得下心。”对于这个小徒弟,几乎所有师傅的评价都是一致的。
凭着两年注汽选井、注汽运行、异常井分析等工作的积累和沉淀,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小小展露了头脚。
2019年6月,他调到了油田地质研究所稠油动态室,从管理稠油现场运行转为了研究稠油油藏开发。周豪爱学习爱钻研,这样的科研环境,对他而言,是一个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
培训犹如及时雨
目前,周豪接手室主任仅仅6个月,沉甸甸的责任落在了这个27岁的年轻人肩上。
虽说该厂很多稠油区块都开发了几十年,但采收率一直不算太高。今年,稠油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经过多年开采后的储层汽窜严重,能量亏空的现象也分布多个区块,本就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稠油开发走到了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间点。
此外,由于稠油室人员年轻化,缺乏科研经验,在工作上多以效仿前人、按部就班的模式进行,“拿来主义”造成了过去注汽方式、相关数据应用与现场实际相脱节的矛盾。
但周豪明白,科研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油田开发地质基础是根,根深则叶茂,研究基础、开发方向不允许有一丝一毫偏差。为此,他积极沉浸到地质所组织的各项培训中,既有打基础的油田开发管理纲要、油藏管理规定、测试解释培训,又有稠油多介质复合开发认识等自身涉足未深的技术培训。
“所有的培训犹如及时雨,送来了我们急需掌握的知识,不仅矫正了我们曾经错误的想法,也打开了我们稠油室未来的工作思路。”周豪说道。
只有五年工作经验的他,要带领稠油动态室各项科研工作向更深入更专业更精细迈进。面对挑战,他毫无畏惧。制定出较以往更加科学合理的注汽制度,是周豪转变观念要做的第一件事,这也是今年采油一厂在稠油开发上提质量、保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此,周豪带领室成员按照稠油生产的递减规律,缜密分析多轮次吞吐老井的周期生产数据。稠油老区块众多,就以红006井区为例,涉及500余口油井,2万余个数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制定出合理的注汽制度要建立在对地下认识非常清晰的基础之上,在经验和知识更新上,我还要继续努力。”周豪说。
科研是终身必修课
当下,采油一厂适时调整开发方案,实施集团注汽。注汽区块的确定、组合的排列、气量规模以及辅助多介质注入的参数都需要稠油动态室给出确切方案,而这其中,多介质辅助吞吐措施以往都是由乙方单位主导实施。
为了逐步将辅助多介质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该厂领导亲自查阅国内相关论文和方案,为地质科研人员们指导研究。对于这件事,周豪感触颇深,想要攻坚克难的心从来没有如此迫切过。
在了解了稠油吞吐中后期多介质辅助的方法和原理后,本就经常加班的周豪,办公室的灯熄得更晚了,节假日和周末也是与图纸、油井资料为伴。前沿专业知识的探索与基础知识的再回炉穿插与工作和生活之间,把他本就忙碌的日子填充得满满当当,他的工作日志上标记着满满的疑问和答疑解惑的途径。
“自己科研跟不上,就像得了病,吃什么药别人说了算,不仅要被牵着鼻子走,病还不一定治得好。”周豪不甘地说道,立志把干好科研当作终身“必修课”。
“对于稠油开发,不仅要实现产量上的有效注汽,同时要注重经济效益上的注汽,二者是同生共存的。要在这项工作上狠下功夫,这是厂领导一直说,也是今年特别在强调的。”周豪牢牢记着这条稠油开发上的工作方向,不断努力。也许,现在的他并不能完美的做好一切工作,但有了方向的他,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