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他是一位石油人
● 罗薇 薛珊(新疆油田公司百口泉采油厂

闻着“油味儿”、听着《我为祖国献石油》歌声长大的他,一直视身为采油工的父亲为偶像。儿时的他,在父亲废弃的巡检本上作画,将家里的废纸壳做成抽油机模型,披着父亲那浸染着汗渍的工装扮演“石油大侠”……自那时起,“石油梦”种子就已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采油二厂是克拉玛依唯一一个年产200万吨的采油厂,曾跻身全国十大采油厂之列,也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采油厂。1986年,16岁的他来到采油二厂,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采油工,开启了向往已久的油田建设征程。

他的白手套

到班组报到后,他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平井场。初出茅庐的他望着班长带的一堆工具很不解。班长找出一双崭新的白手套递给他,他放在一旁,不以为意地说:“这没啥难,不就是拿着铁锹堆高高?”说完,他撸起袖子,拿起铁锹就开干。

那时的他,体重也就一百斤出头,和一旁的班长相比还是个“小萝卜头”。不一会儿的工夫,他手心就磨出两个大水泡,井场也被平得“凌乱不整”。班长摇了摇头,接过铁锹,戴好手套,运着力气开始向旁边挖土石,慢慢垒成一个长方形的高地。这时,班长才严肃地对他说:“平井场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也要用心才能做好。你没有用对工具,操作不熟练,用力方式也不对,还得耐着性子好好学。”他紧紧咬着嘴唇,惭愧地点点头,默默将班长为他准备的白手套收进了口袋。

为了能平出漂亮的井场,他学起班长,随身携带工具桶,装上细线和长钉等工具。他先将细线固定在长钉上,再找平对齐,以此确保井场整齐美观。也是在那时,他有了一句口头禅:“干就要干好,做就要做实。”

当时的他既要负责班组卫生,还要负责50口油水井的日常生产。每天一上班,他先把班组打扫干净,再去接收、梳理班长安排的工作,然后便出门巡井。他给自己设立了一个目标——不让自己管的井有油污。

怎样验证有没有油污?他想起了白手套——班长检查班组卫生时就常戴着白手套擦拭,那抽油机卫生的标准也这么定!

说干就干!一双工作时戴的手套、一双干净的白手套、大布、水桶、清洗剂……他仔细地收纳着。“快下班了,你这是干啥?”同事看到他提着工具桶又要出门,疑惑地问道。他神秘地回答:“我给油井‘洗澡’去!”说完就奔向井场。

不承想,本来只是打扫卫生去的,他却遇到了油井异常:螺丝松动、光杆渗油……他没有惊慌,反而庆幸及时发现并整改了隐患。整改完毕,打扫干净,他拿着白手套摸摸井口、蹭蹭采油树——手套依旧洁白,他满意极了。

由于管理油井出色,他从一名普通的采油工成长为304号站的班长,带领着30名员工连续三年荣获新疆石油管理局“样板站区银牌队”荣誉,他也连年荣获“先进个人”称号。

他的20年

1992年,新疆石油管理局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斜坡区玛湖构造带上部署玛2井,进行试油并获得巨大成功,从而发现了玛北油田,证实了“跳出断裂带,走向斜坡区”的勘探思路。

1998年,新婚不久的他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地处偏远的百口泉采油厂玛北采油站担任班长。那一年,他28岁,刚刚入党。眼前的两座铁皮房、17口油井就是他在玛湖的全部“家当”,当然,还有他的4位“战友”。

那时的玛湖一眼望去都是戈壁黄沙,荒无人烟,衣食住行全靠自己。罐车每半个月送来一次饮用水,巡一趟井需要驾车6个小时才能完成。巡井时需要带上馕饼和咸菜应急,晚上回到小站才能做饭吃。

为了摸清每一口油井的生产情况,他守过小站所有的压裂井。绝大多数的压裂井是在傍晚时分开井排液,凌晨3时到6时是最难守的时间,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间,他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守夜人”职责。戈壁的夜晚寂静无声,为了不打瞌睡,他想尽各种办法:冬天抓把雪搓搓脸,那刺骨的寒意激得人瞬间清醒;夏天跟蚊虫作斗争,和同事比赛看谁打的蚊子多……

回家成了件奢侈的事。忙完一天的工作,他常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默默坐着,一遍遍翻看妻子在传呼机上的留言。让他心存愧疚的是,有一次,他驱车赶回克拉玛依市区医院照顾生病的同事,却恰巧遇到妻子带着发高烧的儿子输液,望着孩子扎着针头的小脚和委屈得眼泪直打转的爱人,他也只能亲亲孩子,轻轻拍了拍爱人的肩膀叮嘱几句,又回到了同事身旁。在这次相遇前,他已有三个月没有回过家了。

他一再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玛湖,就要坚守到底。要当好小站的“大家长”,他就得暂时放下为人父、为人夫的身份。

都说“吃饱的孩子不想家”,为了缓解班组员工想家之情,他化身班组“大厨”,变着花样给大家改善伙食。为了陪伴过年期间值班的员工,他每年的春节都是在站上度过的。

2015年8月,玛18井区投产了第一口直井,新疆油田玛湖油区真正进入了规模开发动用阶段。2016年1月,玛湖第一采油作业区正式成立,小站也成为了作业区的第一个班组。伴随工作人员、新井投产不断增多,他“守望”玛湖20年的故事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从1998年玛北采油站成立至今,一晃眼20余年过去了,他已从年轻小伙变成了年过半百的大叔。一天天,一年年,他守着这片戈壁,仿若一棵坚定的大漠胡杨,根在玛湖的土壤里延伸、抓实。

2019年,这个小站成为新疆油田公司在玛湖油区命名的第一个班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站。

他的成绩单

玛湖油区开发初期,自喷井结蜡问题严重。当时,清蜡后必须及时排蜡,一口井排下来耗时近30分钟,有20多口井需要进行排蜡操作,尤其是到了冬天,排完一口井,人都冻僵了。

员工着急地说:“天天这样排蜡、检查油嘴,其他工作怎么干呀?”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带领党员成立了“攻关小组”。通过多次试验,成功研制出《自喷井井口排蜡装置》,把井口排蜡工作缩减到5分钟。大伙儿忍不住对他竖起大拇指:“班长,你可真是干了一件大好事!”

由于玛湖大开发水平井的出现,冻堵、结水合物等新问题层出不穷。根据现场实际,他又在一代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二代、三代排蜡装置,解决了此类问题。这项发明在玛湖油区得到广泛应用,其中,二代装置获得2019年自治区QC成果一等奖。

现在,站上的很多工作都实现了自动化,但他认为,设备的管理、油井的产出关键还得靠人,创新的脚步不能停。今年7月,他在校验有线压力变送器期间,观察到员工拆卸压盖时要先将电线与接口解开,再卸下表接头,一套操作流程下来需要10分钟,校验后安装还需要10分钟,不仅费时,安装压盖还容易损坏,造成压力变送器无法使用。于是,他又“盯”上了这个问题。

他想,家里的插头能连接设备和电源,那找个插头,是不是也能将电源线连接在一起?推理过后,他立即与供应商联系,确定所选的插头可以与电源线连接使用。随后,他又选择了两口含有线压力变送器的油井来验证使用情况。经过一番试验,他做到了拆卸加安装压力变送器仅仅用时5分钟,看到连接后的压力变送器始终平稳运行,他也不由得开心地笑了。

20多年里,他带领团队完成了6项发明、10项革新,创效500余万元,他也从一名普通采油工慢慢成长为首席技师。他的小站,已从当年的铁皮房变成了带小院的红砖房,有食堂、卫生间、淋浴室和健身房,员工们在小院里种满了鲜花、蔬菜和瓜果。

他,就是百口泉采油厂玛湖第一采油作业区向东站(采油巡检一班) 带班干部向东。

如今,在向东站里,向东面朝朝阳,继续书写着石油人的信念和坚守。

时间:2024-09-25    来源:新疆石油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