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田故事
打造“国内一流”创造“非常钻速”
——新疆油田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团队攻坚促达13井区钻井提速纪实
刘青惠 管晶

在新疆油田公司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自拟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里,“团队”这个词出现了3次。在企业愿景里提出创建“国内一流团队”,在工作目标中提出打造优秀团队,在人才理念里提出要让“每个团队都成典型”。

“一流”“优秀”“典型”……这些词语既富含着项目部对团队成员的殷切期待,也成为团队工作的目标与指南。

那么,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以下简称“项目部”)的团队成员们,是如何将“团队精神”与“钻井提速”这两个坐标交叉结合,在达13井区一再提升钻井速度并创下惊人纪录,且向着“高质量建成陆相非常规油藏开发典范”方向不断迈进?

玛湖油区达13井区钻井现场。

一次紧急召开的会议

8月14日晚23时,在距离市区70多公里的项目部前线基地三楼会议室内,一场临时性会议正在紧急召开。

当晚21时多,3#平台上正钻的DaHW1521井(以下简称1521井)出现异常——钻进到5290米时,气测、电阻率、伽马数据都显示钻到了“非油层”,项目部决定立即停钻展开分析。

半个小时后,一拿到刚刚收集到的现场资料,项目部就紧急召集方案、地震、导向、定向、钻井等20多名各路人员开始研判分析。

按理说,1521井不应该出现异常,因为它两侧已完钻两口井,油藏规模、甜点纵向和平面分布变化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认识。但事实上,1521井停钻之前已经出现了一点小状况。项目部工程技术科已经根据电性数据,对井斜角向上进行过一次微调。但根据微调打了几十米后,显示还是不在油层。

通过分析,技术人员认为1521井油层总体是连续发育的,但油层到底在哪?接下来到底该怎么打?大家犯了难。

会场上,对着模型剖面,钻井导向负责人先开了口:“从地震资料上看,油层的起伏不明显,出现了一处小凸起。因此,我们分析判断,这块构造出现了拱桥形状的凸

变,只要穿过‘拱桥’继续打,后面就是油层。”

沉思了片刻后,项目部研究与支持中心三级工程师吴俊发言说:“只看地震资料不一定太准。如果油层是同时沉积的话,同一个平台不同的井在同一个井段的特征应该是比较接近的。但1521井到了现在这个位置,曲线特征和前面两口井却不一样。”

他环视四周,坚定地说:“因此,我认为,我们遇到的不是‘拱桥’,我们已经打出油层了。目前,轨迹已经触底,只有往上倾斜才能重回油层。”

东方物探负责人倾向于支持导向的意见。项目部生产运行科副科长王晓强分析了电性资料后,觉得吴俊的想法比较有道理。

就“拱桥”论还是“向上”论,大家众说纷纭……

时间指向凌晨2时。项目部党总支委员、副经理罗刚拍了板:“以电性资料为主要判断依据,考虑触底的可能性比较大,增加井斜角再打!”

随后,大家又针对井斜角该是多少展开讨论。待方向和角度确定后,现场地质师当即给钻井单位下达了后续指令。

当晚的会议结束后,承钻方打到10米后录取的井下资料显示,地下的情况越来越“像”油层了,又打了不到10米,钻头终于回到油层了!

和一般讲究“层级”的单位不同,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施行组织机构人员扁平化管理,遇到问题无需层层汇报。达13井区开钻一年多来,事不等人、事不过夜,遇到问题随时召开紧急会议定措施和方案已成为工作习惯。

“井停钻一天,经济损失至少十万元,更重要的是会耽误一天宝贵的时间。这可不行。”项目部工程技术科副科长李鹏飞回忆说,像这样开到半夜三更的会,今年已有三四次,而下班后七八点临时开的会,“没有二十次也有十几次了。”

“钻井提速是我们项目部绝对的工作重点。项目部领导提出,要创建‘敏捷性组织’,即发挥团队协作意识,快速反应、快速决策、全力确保提速。”李鹏飞说。

“钻头在油层里钻进时就像汽车跑‘高速公路’般一马平川,但钻到非油层时,就像走上了崎岖的乡间小路。”李鹏飞说,达13井区的“高速路”虽然较多,但由于井间差异较大,个别井走“乡间小路”也很常见。此时,多方必须有商有量,在从自身角度提出合理意见的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考虑,共同为钻井提速助力。

两个大胆创新的点子

在确保安全打井的前提下,要想在玛湖油区“非常规”油藏创造超常规的速度,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方法。

3月18日中午,达13井区区块长陈玉接到了1512井钻井工程监督的电话:“现在的进尺是1800米。井又漏了!”

陈玉虽然参加工作才5年多,但在达13井区工作已经近3年,算是有点经验的“老钻井人”了,但他还从没遇到过这样的事——

按照达13井区其他平台已打井的惯例,井漏一般会发生在二开钻进到3700米到3900米之间的地层。而1512井不但从1500米就开始漏,而且“一漏再漏”,打了几百米就漏了六七次,这显然不是普通的地层裂缝导致的。

工程技术科随即通知各专业单位召开紧急会议。

image.jpg

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联合西部钻探前线指挥部驻守钻井现场,实时分析钻井动态。


会场上,负责地震裂缝刻画的东方物探公司技术人员说:“井的上部没有裂缝,可能是这一片打过井后降低了地层压力,而井筒压力仍在高位运行,井筒和地层有压差导致的。建议降低钻井液密度试试。”

密度降低到多少才合适呢?通过计算ECD(井底循环钻井液当量密度)后认为,钻井液密度降为0.03克每立方厘米比较合适。

密度降低后果然油井不漏了,负责承钻这个平台4口井的准东钻井公司再打后面3口井时如法炮制,主动降低了钻井液密度,再也没有出现井漏。

“1512井和其他三个平台上的11口井距离不远,地下的情况应该是相似的。处理1512井井漏虽然用了5天时间,但相当于用5天时间做了一个实验,避免了其余新井极有可能出现的同类井漏现象。”陈玉说。

按照陈玉的要求,待1512井所在的平台平稳度过井漏期后,准东钻井公司将钻进参数、钻井液使用密度、防漏堵漏措施等详细资料分享给了承钻另外两个平台的施工队伍。

有了这份指南,其余的施工队伍在打后面两个平台时也主动降低了钻井液密度,后续打的11口井都没有发生因压差带来的井漏现象。

“如果各支参战队伍没有不分你我、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团队精神,‘达13井区井漏’这件不大却棘手的事情不会处理得这么顺利和圆满。”陈玉说。

5月初,项目部党总支书记、经理叶义平组织召开了一次达13井区提速推进会。会议提出,要尽可能实现“一口井55天”的完井目标。而这一井区此前的记录是2023年的91天。

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党总支委员、副经理罗刚在钻井现场分析岩屑。


“55天的目标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钻井周期倒推提出的,我们得想尽一切办法实现。”李鹏飞说。

为实现55天完井目标,项目部把突破口放在了“验收时间”和“电测时间”两个要素上。

根据要求,每一口井在开钻、一开与二开之间、二开与三开之间需要经历3轮验收。按照传统验收模式,每一轮验收,都要经历“承钻方协调组自行验收、整改完毕后报给承钻方安全科,后者验收并整改完毕后再报给甲方项目部验收”的流程。每口井走完3轮完整的验收加整改流程,至少需要两天时间。

“如果咱们甲乙方开展联合验收呢?”早会上,李鹏飞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承钻方和项目部同时验收、同时提出问题,钻井队一并整改,速度是不是会加快很多?

钻井监督管理李俊出了个点子:“一个平台有4口井,由同一个钻井队打。咱们在第一口井上下大力气验细一点。第一口井整改了之后,再要求钻井队多加注意,这样,后面的三口井就不容易再出现同类型问题。”

“这样也有个弊端,就是三方同时同步验收,遇到的问题会比较多,整改的时间也比较长。但即使是这样,每口井至少也能节约1天时间。”李鹏飞说。

思维碰撞的火花很快在现场得到了实践。结果表明,扁平化、科学化、多元化的验收方式大大加快了生产节奏,为达13区块的12口井足足“抢”出了20多天工期。

“电测”是钻井下套管之前的一个工序——向井下下入一个仪器,录取地层自然电位、孔隙度等地层参数。

按照常规设计,到了电测阶段,每个平台4口井都应该在中完、完井各电测一次,相对比较耗时。

怎么才能在电测上动动脑筋,抢出一点时间?

陈玉陷入了沉思:达13井区一个平台各井的距离不远,相邻井之间的油层构造即使有差别,也不会很大。假定压缩流程,仅电测一个平台第一口和第四口井的数据,取消对中间两口井的电测,能不能满足地质解释的需要?

他询问吴俊后得到的结论是,电测负责的地质刻画原本就是粗线条的,减少一部分电测仍然可以满足解释地下油层构造的需要。

陈玉在会上提出“取消部分井电测”的设想后,王晓强也认为:“只要不影响地质资料录取,我们可以执行新的电测方案。”

在向领导汇报后,这一新设想成为现实——

1515井不电测、1516井也不电测,1517井电测。1515、1516两口没有电测的井,节约了1天中完电测时间、2天完井电测时间,即一个平台因减少两口井的电测而节约6天时间,3个平台即能累计节约18天。

“甲乙方联合验收”和“取消部分井电测”措施的实施,使得达13井区钻井速度总体加快了近1个月时间。由此形成的钻井提速经验和模式,成为项目部全员一马当先,勇于迎难而上、不断自我加压,取得良好成效的有力见证。

N个催促套管的电话

今年6月的一个清晨,项目部工程技术科物资管理员曹义轩一睁眼,习惯性地拨通了套管厂家的电话,及时了解套管运输的最新实况。

5月下旬,陈玉已经提前给曹义轩打过招呼,现场钻井套管短缺,亟待补货。

为了抢时间同时也节约资金,今年,项目部对达13井区的12口井采取了“中完专打”的方式钻井。

按照“中完专打”的方式,打井顺序逻辑不再是一口井打完重整旗鼓再打下一口井,而是从第一口井开始用水基钻井液打完一开二开后,把水基钻井液留到下口井继续用,顺藤摸瓜打完12口井的一开二开。等12口井的二开全部打完后,倒换一次钻井液,再从第12口井开始往回换成油基钻井液打三开。

和传统的钻井模式往比,“中完专打”的好处不言而喻: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大大节约了每口井倒换钻井液的时间,还能因此节约大笔资金。

而短缺的技术套管在“中完专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二开完钻后,即需要将技术套管下入井内封固,如此,该井钻机才能平移到下一口井继续打一开。技术套管的短缺,势必会造成“中完专打”这套流程的窝工,从而拖延钻井周期。

因此,曹义轩深知技术套管的重要性。一接到陈玉的电话,他马上开始四方探听。

联系了新疆油田公司物资管理部和物资供应公司后,曹义轩得到了一个不好的信息:新疆范围内近期找不到货源。要想进货,最快的途径是联系上海和武汉厂家。

而且,由于持续处于梅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发生了大面积洪水,套管无法走铁路运输,只能走汽车运输。

而此时,新疆油田另一家单位也需要采购套管。

效率就是效益!曹义轩马上与厂家联系,抢先预定了套管,又马上联系到厂家押车人员,并着手在“掌上新油”建立了一个物资动态群,群里有项目部领导、物资供应公司、物资管理部等负责人,随时沟通有无。

此后的每一天,他都密切关注着这批套管的动向——从套管生产、质检、出厂直到上路运输。等上路运输后,他每天至少给押车人员打三次电话,询问路上情况。

6月底,第一批套管终于安全到达克拉玛依,在物资供应公司入库抽检后顺利送往井场。

送货车出发时已是凌晨,曹义轩放下操了一个月的心。他长舒了一口气,语气平静地通知陈玉:“在项目部‘路虽难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企业文化的指引下,我们历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套管即将送到,我的任务终于完成了。”

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技术人员查验入井钻头质量。



编 后

就在本组专题报道即将收尾时,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又传来了喜讯——

11月12日,达13井区首个四井平台用时8个月顺利“四开四完”,较年初计划提前3个月完井,再次书写了达13井区钻井提速新篇章,标志着“达13井区工程造价和EUR挂钩”命运共同体助力钻井提速成效显著。

回顾玛湖提速专题报道,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全体技术人员不惧玛湖油区复杂地质条件,迎难而上,通过超前谋划重点项目与方案设计,联合西部钻探等单位以管理和技术促钻井提效、实现效益开发的生动实践让人心生敬意,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个团队的精气神。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而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自拟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就是这个善战团队的灵魂。创建“国内一流团队”“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一马当先 决胜玛湖”“建功玛湖 创造幸福”……在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全体党员干部扎实的行动下,这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语句变成了玛湖油区今天的成绩,更内化为这个团队的精气神。

单枝易折,整树难移。玛湖勘探开发项目部的管理、技术创新经验为新疆油田工程技术和管理提升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比这更可贵的是,他们用行动和成效证明了团队精神的无穷力量:只要团队精神在,干啥都是“实力派”!


时间:2024-12-05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