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新闻 > 油城纵深
“云剑”出鞘雪沉冤
杨晓燕

            

    1月28日下午,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被市公安局授予集体三等功。

    17年前的“2003·11·30”案成功告破,克拉玛依市公安局2020“云剑”行动命案积案告捷。 “终于可以给死者和家属一个交代了。” 办案人员欣慰地说。

    回想起与该案交锋的日日夜夜,市局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副主任法医师崔学军无限感慨,他说:“正是在无路可走的绝境中始终坚持,该案才得以成功告破。”

    主动请缨

    2003年11月30日,我市独山子区发生了一起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案。

    案发现场在独山子区郊外的一个靠近快捷宾馆区,一些长途货车司机是这些旅馆的常客。案件发生后,独山子区公安分局进行了大量的侦查工作,因为当时办案条件有限,案件始终没有侦破。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起案件慢慢被人淡忘,但却成为许多老公安民警心头的隐痛。

    得知“2003·11·30”案现场物证一直妥当保存,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崔学军主动请缨:“用刑事科学技术试一下,或许能发现线索。”

    近几年,崔学军带领的研究所运用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屡建奇功,他们的实验室已是国家认可委认可的实验室。

    2019年9月,封存多年的物证从独山子区公安分局移送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

    当年从现场提取的物证第一次呈现在崔学军的眼前:血样3份,其中两份是分别在两处雪地上采的血样,量较大,第三份是一根棉签上沾着的一滴血样;一双手套;1个塑料袋。

    初战失败

    2020年年初,市公安局积极响应公安部“云剑”行动部署,将“2003·11·30”案定为2020“云剑”行动命案积案攻坚任务。

    崔学军首先将关注点放在手套上。通过一双17年前的手套上脱落的细胞,提取到了一个DNA。经过数据库DNA比对,比中了独山子区的一名男子。经过谈话、走访,排除了这名男子的犯罪嫌疑。

    崔学军又把关注点放在了雪地上量较大的两份血样上。然而,在实验室提取时,却屡屡失败。血样虽妥善保存,但毕竟过了十几年时间,检验难度极大。崔学军一次次在实验室里提取DNA,却总是徒劳。

    “明明看着是血,却什么也检不出来。”崔学军向公安部的专家求教,探索解决的方案。

    陈旧血迹常规情况下保温一个小时就可以做出结果了。要从17年前的血样里提取DNA,看来必须打破常规,加大取用量,延长保温时间。崔学军开始反复试验。他加大了血样取用量,延长保温时间,但效果还是不理想。随后,他又把保温时间继续延长,中途还补加了一次试剂。

    终于成功了,他从一处雪地血样中提取到了一个完整的DNA,从另一处雪地血样中提取到了一个能用的DNA。

    怀着喜悦的心情,崔学军赶紧将提取的成果放到国家DNA数据库上比对,然而没有比中。

    千辛万苦得来的战果怎能就此罢休。

    崔学军在网上看到河南建立了Y(男性)数据库,通过比对,与河南的两个家族比对上了。

    春节过后,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曹罡等3人经过组织部门特批,远赴河南进行家族排查,找到了两个人,然而这两个人年龄段不符合。经过摸排,先后排除了犯罪嫌疑。

    案情的推进陷入僵局。

    陷入绝境

    看来必须动用第三份血样——棉签上的那一滴血。

    可是那滴血量太少了,要下手只有一次机会,而且必须成功。这是对提取人员技术的严格考验,必须有精湛高超的提取技术和十足的把握。

    做还是不做?崔学军陷入两难选择。做,要冒很大风险,更要承担失败的责任;不做,没责任,但也意味着放弃成功的可能。

    不肯轻易放弃的崔学军像医生对待疑难杂症一般,评估了自己常用的实验仪器性能,分析了自己的技术,征求了专家意见,又从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再三修改了周密的提取方案。随后,他决定动用这珍贵的第三份血样——棉签上的一滴血。

    2020年初春的一天,崔学军穿上白大褂,戴上手套,精神饱满地踏进了实验室。他小心翼翼地取出那根沾着一滴血的棉签,用剪刀从中间剪断,把一半封存备用,一半用来提取DNA。用电子天平精准地称量试剂,精心调配试剂,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精准操作,并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实验室。

    下午六时,在数据分析室,结果出来了,做出来12个位点。崔学军经过仔细查看,有4个位点不能确定。通常情况下,DNA辨别需要16个位点,为了稳妥,他将自己能够完全确定的8个位点上报给了公安部专家。专家看完后回复:“提取成功,这8个位点完全能用。”

    然而,在国家数据库进行比对,却没有比上。

    新疆一些地州的血样是否存在没有及时上传国家数据库的情况呢?

    崔学军不甘心。2020年6月,他顶着烈日专程到北疆各地州跑了十几家公安局的DNA数据库进行比对,十天行程6000公里。

    还是一无所获。

    这个结果又一次无情地掐灭了破案的希望。

    峰回路转

    似乎已经穷尽了所有技术手段。崔学军和所里的工作人员依然不甘心,每天都执着地在计算机上对这个DNA进行自动比对,期望奇迹能够出现。

    2020年7月底,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崔学军三十多天吃住在研究所里。他苦苦思考,想要穿越迷雾,揭开真相。

    万般无奈下,他的目光投向最后一个物证——当年现场提取的一只没有任何血迹的塑料袋。

    他在塑料袋上认真画上密密麻麻的小方格,再对每一个小方格做脱落细胞提取实验,期望能撞上“大运”。

    日复一日,他和一只塑料袋一次次较劲。不知不觉中,竟对着这只塑料袋做了300次脱落细胞提取实验。

    山重水复,峰回路转。

    2020年9月6日,崔学军去参加党支部书记培训,正上着课,手机频频震动,微信上闪出了一条消息:“11·30案的血样在国家DNA数据库里比中了。”短信是副所长曹罡发来的。

    “比中了?确定?”崔学军眼睛一亮。

    “确定。”曹罡回复很快。

    看到曹罡的回复,崔学军的心怦怦直跳。

    “你把数据发过来,我再核实一下。” 瞬间的激动之后,他很快恢复了冷静。

    真的比中了。

    他从17年前封存的一滴血样中成功提取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在国家数据库里确实比中了一个人。

    这意味着几次陷入僵局、进入绝境的“2003·11·30”命案有了新的突破线索。

    命案告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近乎绝望的边缘,执着的坚持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之光。

    一份来自拉萨的血样刚一上传到国家DNA数据库,克拉玛依市公安局刑事科学研究所的计算机就捕捉到了比中信息,这个DNA与崔学军提取的那一滴血的DNA系同一个人。

    这个线索太重要了。

    “2003·11·30”专案组立刻对比中的嫌疑人资料进行研判,年龄段吻合。

    专案组当即兵分三路,一路协调相关部门同步上案、分析研究;一路联系西藏拉萨警方,核实身份、锁定落脚点;一路对现场物证进行再次复核检验。

    2020年10月21日,经过精心准备的抓捕组在西藏某建筑工地成功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经过连夜突审,杨某如实供述了2003年伙同同乡代某在独山子共同抢劫杀害出租车司机的犯罪事实。抓捕组又迅速转战甘肃,10月29日凌晨,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同案犯代某落网。

    逍遥法外17年的犯罪嫌疑人杨某在指认犯罪现场时,跪倒在地,向死者磕头谢罪。

    克拉玛依2020“云剑”行动命案积案告捷。

    崔学军欣慰地说:“一年时间的坚持,17年的沉冤得雪,终于给了死者和家属一个交代。”

时间:2021-02-04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