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农历新年就要到了。克拉玛依的室外冰天雪地,最适合一家人团聚,人们宅在温暖的屋子里谈天说地,贴着玻璃观看窗外飘落的雪花。这些年总是听身边的同事朋友感慨:现在春节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也许是时代的发展变迁,物是人非,也许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抛下了步履迟缓的人们。现代人崇尚快文化,一切像风一般快速,流行不过一年半载,便如风刮过去似的没有留下痕迹。对于传统春节民俗,现代人边走边丢,保留下来的好像越来越少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春节是从腊月开始的。克拉玛依的冬季滴水成冰,家家户户烧炉子,打火墙。一家人围坐在炉灶旁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喝腊八粥、吃冬至饺子,然后清扫房屋,让家里焕然一新。坐在整洁的屋子里,才有好心情准备年货。鞭炮、糖果、花生、瓜子都是必备的,讲究的人家还会购买饼干之类的点心。过年总要做一些面点,即使是厨艺最不好的人,这时候也会向邻居们取经,学习如何和面如何拌馅料,甜味的用芝麻花生白糖,咸味的加椒盐香豆,一年只做一次,家家户户的厨房笑语喧哗。
在我家,父母、哥哥和姐姐是主厨,小孩子们穿来穿去地品尝刚出锅的成品。那时候物质匮乏,冬天交通不便,大雪阻挡了物资的运输,只能天天吃白菜、土豆、胡萝卜。人们每天都掐着指头盼过年,因为在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菜肉馅的饺子,可以炖一大锅羊肉。如果商店进了一批冻鱼,人们会连夜在门口排队,只为能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那时候身上的新衣服都是家人亲手做的,离春节还有一个月,就去商店扯上几米布料,然后裁剪、踩缝纫机,没几天就变成一件衣服。那时的父母动手能力超强,不仅会做饭炒菜、蒸馍馍包饺子,还会盖房子、打家具、做衣服,真称得上是十项全能。除夕是过年的高潮,父母写好了春联贴在大门两边和门楣上,为逝去的亲人烧纸,在桌上多摆一双筷子,除夕这天是一家人精神意义上的团聚。一切准备就绪,放鞭炮吃团圆饭,看电视春晚,将春节的序幕徐徐拉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过年热火朝天的气氛似乎变淡了,春节是年轻人聚会的时间,外出读书工作了一年的人们回到父母家。过年不再和劳累划等号,科技将人们从繁重的家务中解救出来,打扫卫生可以请家政公司,年货可以从超市或者网上直接采购到家,衣服早就不用做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品牌随便挑选。春节真正回归到它最初的功能:一家人围坐桌旁,畅谈一年来的收获和感受,享受天伦之乐。到饭馆预订年夜饭或在餐馆酒店吃年夜饭成了新年俗,每个饭馆都高朋满座,欢度一年中最为轻松惬意的时光。过年告别了劳碌辛苦,春晚也不再是除夕的必备节目,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童年时为什么觉得年味儿浓重,大概是因为家庭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过年的每一样食物、每一件衣服都是亲手制作,所以在除夕的夜晚才感觉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现代人的每一样年货都能在超市买到,连过年一定要包的饺子也有速冻饺子可以代替,因为没有亲身参与其中,幸福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也不会像过去倍加珍惜。随着年龄一天天增长,渐渐长大成人,成为家庭的主心骨,上有老,下有小,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地过节了。
春节越来越近了,超市货架上摆满了年货,有春联、中国结、福字,也有大红色的春节挂饰,离结束营业还有一个多小时,顾客们仍然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徜徉其中,受到这种节日气氛的感染,我觉得年味儿并没有变淡,它已经深深地刻入到我们的精神DNA里,只要接近这个时间点,它就会在内心深处复活,驱动我们重复那些数千年的仪式,打扫房屋、买年货、写春联、包饺子、放鞭炮、吃年夜饭,在一年又一年中挥别旧岁,迎来充满希望的农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