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吐蕃 藏族的先民。公元629年,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各游牧部落,建立吐蕃政权。公元663年灭吐谷浑后,吐蕃进入塔里木盆地南部,一度动摇了唐朝在这里的统治,唐朝在西域设立的安西四镇曾被迫一度放弃。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进占陇右、河西,切断了西域通往中原的交通,几乎控制了今新疆南部地区。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爆发内战,吐蕃在西域的统治迅速瓦解。
吐蕃在西域活动近两百年,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如吐蕃文木简、戍堡遗址、石窟等。
回纥 是Uygur一词的汉语音译,其义为“同盟互助”或“联合团结”。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为铁勒各部中的一支。
隋朝时期,游牧于漠北的韦纥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因不堪忍受突厥的奴役和剥削,联合铁勒中的仆骨、同罗、拔野古等部落,成立同盟,总称回纥,并建牙于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上。
唐朝初年,回纥首领菩萨“才勇有谋”,起兵反抗东突厥,获胜后建号活俟力发,意为“骁勇的俟力发”。
公元628年,薛延陀在漠北建立薛延陀汗国,回纥为汗国的属部。公元646年,回纥首领吐迷度联合各部,配合唐朝军队,灭亡薛延陀汗国,遣使入唐朝献,表示愿意归属唐朝,并请设置官吏。唐太宗亲自到灵州(今甘肃灵武县),接受回纥的要求。第二年,唐政府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以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府都督。吐迷度死后,其子婆闰继位,在参加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中,助唐收复北庭,并进兵伊犁河流域,这是回纥向西发展的序幕。
公元682年,后东突厥汗国建立后,回纥受其统治。公元742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杀后突厥乌苏米施可汗、白眉可汗,建立回纥汗国。公元745年,骨力裴罗遣使唐朝,唐玄宗封其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骨力裴罗便以此号令漠北草原诸部,成为霸主。
强盛时,回纥汗国疆域东至室韦,西达金山,南控大漠。历代回纥可汗都向唐称臣,接受册封,唐先后将宁国、咸安、太和诸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回纥曾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在西域帮助唐朝抗击吐蕃。公元788年,取“轻捷如鹘”之意,“回纥”改称“回鹘”。
公元836—840年间,回鹘连年饥疫,饿殍遍野,统治集团不断内讧,回鹘叛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军队攻破汗国都城喀喇巴剌哈孙。随着最后一位可汗的身亡,回纥汗国分崩离析。
回纥汗国灭亡后,回鹘人或南迁或西迁。随着回鹘人大量进入西域,回鹘逐步成为西域历史舞台的主角。
(敬请关注下期:宋辽金时期新疆的古代民族)
(据新疆《三史》教育简明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