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亚峰 年龄:48岁
职务:克拉玛依日报社企业新闻部主任
荣誉: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室领衔人,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2005年初,《克拉玛依日报》创刊。刘亚峰立刻被这张充满浓浓人民情怀的报纸吸引住了。
“这不只是一张报纸,还是一座联结市委和市民的桥梁。”
他第一次发现,新闻记者这份工作意义非凡。
“是用自己的技术影响一口口油井?还是用手中的笔杆影响一座城市?”
面对抉择,这位已工作13年,在南北疆各油田承担过多个科研项目、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石油钻井工程师,选择了后者。
2005年12月,刘亚峰穿着一双沾满油泥和沙土的工靴走进了克拉玛依日报社。
这是180度的大转弯,但就在调到报社的头一年,刘亚峰就获得了两个中国石油新闻一等奖。
“因为我的脚下沾满了油泥。”刘亚峰这样解释在旁人看来的“新闻写作天赋”。
之后15年的新闻生涯中,他采写了大量重磅报道——
为记述准噶尔盆地各个油田的发展史,他和同事用两年时间完成了四卷共五十万字的《油田家族》;为探秘向祖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军工产业提供优质原料的“克拉玛依环烷基稠油”,他深入稠油勘探开发和炼制一线,还原“石油中的稀土”的真实面貌。
2011年,玛湖地区的勘探正艰难行进,他通过多年的跟踪探访,并结合自己的石油钻井经验,坚信玛湖地区将来必有重大发现。随后,他远赴长庆油田探访致密油开发技术。2017年,玛湖发现十亿吨级的特大型油田。
克拉玛依如何从资源型城市逐步升级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型城市,也是刘亚峰长期思考和关注的采写方向。
2007年,他和同事驱车两万多公里,为克拉玛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经。2011年,克拉玛依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他兴奋得睡不着觉。
2008年5月,得知都江堰市遭受汶川地震的破坏,他背了22个馕,只身奔赴抗震救灾一线,第一时间发回身在灾区的克拉玛依人的消息。
2016年,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刘亚峰读出了克拉玛依市的发展良机。他奔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实地探访克拉玛依与瓜达尔的合作机遇。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克拉玛依娃儿用自己浓浓的故乡情结,写下了《克拉玛依:在荒漠中创造绿色发展奇迹》,让克拉玛依的发展成就展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成就城市”的群体当中。
15年来,他的新闻作品连续两届获得中国新闻奖,其本人也被评为“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
总有年轻记者向他请教采写高质量新闻作品的经验,他这样说:“新闻作品的质量跟你脚下的泥土数量成正比。”
“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组织培养的结果。”刘亚峰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通过“克拉玛依市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培养一批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优秀年轻记者,为党的新闻事业续航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