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战略创辉煌, 西部第一个千万吨油田诞生
青山

2002年,油井密布的克拉玛依油田。截至当年12月22日,克拉玛依油田实现年产原油1000万吨的目标,成为我国西部地区第一个千万吨油田。(本报资料图)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工业油流,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诞生,“中国贫油论”从此作古。

    1958年9月,朱德委员长视察克拉玛依油田时,欣然挥笔题词:为钻井两万口,生产原油两千万吨而奋斗。到1960年底,克拉玛依原油年产量已占当年全国石油产量的四成。

    但由于准噶尔盆地结构复杂,加上当时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的局限,到1976年底,尽管累计产油已超过2000万吨,克拉玛依油田最高年产量却只有300万吨。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随着中国“石油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的实施,克拉玛依油田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与国外一流的石油公司合作,使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此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一代代克拉玛依人艰苦奋斗,经过不懈努力,弄清了13万平方公里的准噶尔盆地油气储藏构造,原油产量节节攀升。

    2002年12月22日,克拉玛依油田年产原油突破一千万吨,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油田诞生了!

    几代石油人半个世纪的梦想在那一刻终于成真。

    国家号召挺近黑油山

    1955年1月,第六次全国石油工作会议作出挺进黑油山、钻探1号井的重大决定。

    6月14日,陆铭宝带领第一支青年钻井队响应党的号召向黑油山进发。出发前,他们向党和国家许下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铮铮誓言。

    可是,要真正立住脚、扎下根并非易事。那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遮风避雨的住处,没有可供生活的水源,风沙经常肆虐,蚊蝇四处横行。

    这一切,并没有使青年钻井队员们产生一丝动摇。没有住处,就露宿戈壁沙滩;缺乏生活用水,就喝带有硫化氢气味的苦水;蚊蝇叮咬,就戴上防咬面罩。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全体青年队员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积极进行着开钻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7月6日,黑油山1号井胜利开钻。经过3个多月的奋斗,1号井胜利完钻。

    10月29日,1号井喷出工业油流。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石油工业部从玉门、延长、四川等老油矿抽调的钻井队和其他各专业队伍以及技术干部、技术工人一批又一批来到了克拉玛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支援克拉玛依。大量物资设备和一批批的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和知识青年,满怀献身边疆、献身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热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克拉玛依。

    一口又一口新探井的出油,结束了对克拉玛依地区含油远景的争论。从1955年10月29日1号井出油,到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克拉玛依—乌尔禾油区共钻探井和评价井506口,发现克拉玛依、百口泉、红山嘴三个油田,乌尔禾也有工业油流出现,油田的整个轮廓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

    党员带头奋战准噶尔

    准噶尔盆地东部一直是勘探人长期关注的有利区域。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新疆石油管理局在该地区进行地质普查、重磁力普查,发现了一批构造和大量油苗。

    1980年始,新疆石油管理局引进法国地震队在该地区进行数字地震勘探,发现了火烧山南背斜、沙南背斜等潜伏构造,这让管理局党委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决策“开展新一轮的盆地区域勘探,开辟盆地东部探区”时有了充分的依据。恰在此时,石油工业部将准噶尔盆地东部列为全国三大重点勘探区块之一。

    市局党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挥师盆地东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职工用实际行动唱响“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嘹亮战歌。

    1984年9月,火1井喜喷工业油流。由此,准噶尔东部地区第一个大油田——火烧山油田诞生。1987年2月,市局党委决定在准东地区进行大规模勘探开发会战,主体战役是打好火烧山油田开发建设会战。

    随后,石油管理局机关有关处室、钻井处、矿建处、试油处等十多个参战单位立即启动,组建党员突击队,奔向准东。9月23日,石油管理局成立东部会战小组。此后,准东地区的勘探开发会战进人高潮,参战队伍最多时达到25个单位两万多人。

    正是数以万计的开发建设者的日夜奋战,从1988年5月至1989年12月,在历时1年零7个月的会战中,火烧山油田累计投产新井387口,建计量站41座、联合站1座,建成产能108万吨。

    挥师盆地东部不仅收获了火烧山油田,而且收获了北三台油田、甘河油田、沙南油田。

    准东勘探后期,准噶尔盆地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接替区在哪里?这又成了摆在市局党委面前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此时,法国地震队通过在盆地腹部中央沙漠区所做的区域大剖面地震概查,首次获得了盆地腹部的地震反射资料,中央隆起带被认为是最有利的含油区域。通过地震普查,不断获得深层资料,彩南背斜及滴水泉南断鼻被发现,莫索湾、玛湖、彩南、石西背斜的构造形态被落实。

    在这期间,勘探开发研究院对全盆地的综合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地质专家们所做的第一次全盆地资源评价也有了结果,认为条件成熟了。

    党的战略创造新辉煌

    1989年,市局党委响应党中央发出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大转移的号召,确定了“区域上甩开钻探,立足大凹陷,寻找大油田”的勘探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1991年5月,彩参2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宣告全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沙漠整装油田——彩南油田诞生。1992年12月,石西1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又一个亿吨级油田——石西油田诞生了。

    当时,市局党委着眼于未来,对油田建设提出了要依靠新技术、新体制,建设一个高速度、高水平、高效益的现代化油田的新要求(两新三高)。

    地质专家们在做放大压差和查隔层实验中发现:彩南油藏中确实存在着不稳定隔层,可以实行高速度开采而不会影响最终的采收率。

    这为彩南油田实现高效开发提供了现实依据,也使彩南一开始就驶上了快车道:年采油量与动用储量之比达到了3%,这是当时新疆在整装油田开发史上最高的采油速度。

    1992年8月,彩南正式投入开发建设,到1994年8月,短短两年时间,就全面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沙漠整装油田,形成产能140万吨。

    在彩南,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次停止了曾为石油勘探开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大会战”模式,开始尝试作业区制这种现代石油企业制度。由于实行了作业区制,油区定员只有二百多人,实现了百万吨油田百人管理,一万吨产量配一名职工。至此,彩南油田的开发建设已实现了当初提出的“两新三高”目标。

    彩南油田是新疆石油史上一座承前启后的丰碑,继它之后,石西、石南、莫北、陆梁、莫索湾等油田相继被发现;继它之后,石西、陆梁等高效油田相继建成。

    1997年,市局党委做出了“油气并举”的决策,随着呼图壁气田、石西天然气处理站以及彩—石—克输气管线的建成,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利用驶上了快车道。

    1999年后,克拉玛依油田滚动开发屡获突破,这一年,老区之中找新区也跃上新高点,使老区开发重现青春。这些都为克拉玛依油田稳产上产筑牢了基础。

    2000年6月,陆九井出油,发现了陆梁油田。一年后,陆梁就建成了百万吨级大油田,陆九井区日产原油上千吨。2000年7月,卡6井喜获高产工业油流,了却了石油人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卡因迪克构造上找到大油田的夙愿。2001年9月,盆5井喷出高产油气流,莫索湾油田诞生。2002年,发现了继陆梁油田后又一个亿吨级大油田——石南油田。

    上述这些辉煌业绩,是克拉玛依油田几代石油人拼搏求索的结晶,它为新疆油田公司油气产量冲上千万吨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47年后,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终于到来:2002年12月22日12时,新疆油田公司年产原油突破一千万吨大关!

    如今,站在年产原油超千万吨的新起点上,克拉玛依石油人踏上了新的征程——两个十亿吨级储量的玛湖地区和吉木萨尔地区开辟了准噶尔盆地断裂带以外更加广阔的勘探开发新天地。

    (本文文中所提单位名称、领导职务均以新闻事实发生之时为准。参考文献:《新疆石油报》克拉玛依油田年产突破千万吨纪念特刊《油龙腾飞准噶尔》)

时间:2021-06-12    来源:克拉玛依日报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