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客嘉宾
姓名:曾祥玲
身份: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克拉玛依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协会理事、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沙盘游戏中级治疗师、克拉玛依幸福家公益讲师。
两只刺猬彼此靠得太近,会让对方鲜血淋漓,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既保持温暖,又拥有自己的空间。在婚姻和亲子关系中,保持恰当的距离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并掌握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一直以来,小晓(化名)和妈妈就在苦苦寻找能够让彼此感到舒适的相处模式。
不幸的孩子:
家庭变故摧毁童年
见到小晓的第一面,同为妈妈的曾祥玲心中一阵难过,由于长时间“蜗居”在家、社交空白、学业中断,小晓不仅沉默寡言,面容也十分憔悴,脸上失去了年轻人应该拥有的神采与活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经的小晓也有过短暂的欢乐童年,只是在3岁那一年,这样的快乐戛然而止。由于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年幼的小晓从此以后就跟随妈妈生活,父亲的身影渐行渐远,只有每月一笔固定的生活费还提示着他父亲的存在。
从刚刚记事到初中,跟随母亲一起生活的日子,小晓始终过得小心翼翼。一方面,由于家庭变故,小晓变得胆小、敏感,另一方面,由于母亲性格强势,小晓逐渐产生了叛逆心理。他开始拒绝与外界交流,用争吵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母子俩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升入高中后,小晓和同学的关系日渐紧张,在受到几名同学的欺侮后,他彻底放弃了学业,不愿再回到校园中去。就这样,年仅16岁的小晓在家中度过了自己安静孤独的青少年时期。
现在,小晓已经28岁了,但他依然无法摆脱过去带给他的伤痛。严重的心理问题以及亲子关系的不稳定,导致他无法独自面对社会,没有工作,也没有朋友。
“因为你的妈妈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导致你的自我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个人能量的极大压制,使你现在无法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在仔细观察小晓的日常状态后,曾祥玲向小晓指出了他面临的困境。
“我并不是每天待在家里什么也不想,我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实现它们,而且我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逃避的心态。”在曾祥玲的耐心引导下,小晓慢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在曾祥玲看来,如果想要帮助小晓重新回归社会,就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源,只有核心问题顺利解决,才能使这家人的生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矛盾的母亲:
忽视孩子心理健康
小晓的妈妈是一位脆弱而又要强的母亲。
“以前的我,不愿意家里不好的事情让外人知道,现在我想要改变,却发现自己没有这种能力。”小晓的妈妈痛苦地对曾祥玲倾诉道。她心中的苦闷就像窝在心中的“一团乱麻”,想解决,却理不清头绪。
作为一名单身母亲,面对婚姻与教育的双重困境,小晓的妈妈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心理防线被击溃了。但是,出于强烈的自尊心,她担心外人不理解的眼光,便为自己的小家庭织了一张厚厚的“网”,把自己和孩子包裹其中,选择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
可是,这样的方式却让事情朝着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由于长期被母亲忽视,小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和家人的关系也逐渐恶化,甚至出现了恶语相向的情况。
意识到仅靠自己无法解决问题后,小晓的妈妈终于鼓起勇气向外界求助,但认知的偏差与相关教育知识的匮乏,让她以为孩子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孩子性格脆弱导致的,与家庭环境无关。
理清母子俩的问题后,曾祥玲认为:如果无法解决家长自身的问题,那么孩子的问题将永远是一个“死结”。
“孩子的问题,就是家长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曾祥玲开始定期对这对母子开展心理疏导,希望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母子达成和解:
科学重建亲子关系
“家长多年来的忽视与逃避,导致小晓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他的生理年龄是成人,但是他的心智化程度还很低。”
在疏导过程中,曾祥玲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式陪伴、倾听;心理疏导技能:聚焦赋能、参与性反馈等,让小晓的妈妈开始关注自己的问题。
在曾祥玲的努力下,小晓的妈妈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是,如何帮小晓找到一条重新开始的道路呢?
结合小晓的性格特点,曾祥玲选择用游戏代替一般性谈心谈话的方式,纾解小晓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怒与不满。事实证明,曾祥玲的判断是准确的,这种方式有效缓和了母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小晓,你想不想去外面晒晒太阳?”
曾祥玲知道,小晓的生活中,最缺少的就是自主权与决定权。因此,在交流过程中,她有意识将决定的权利交还小晓,让他自己做选择。
平时寡言少语、不爱出门的小晓一听要外出游玩,开心地答应了。这虽然出乎小晓妈妈的意料,却在曾祥玲的判断之中。通过疏导加游戏的方式,小晓母子俩的关系日渐缓和,小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从小晓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陪伴、尊重、接纳、共情,是每一个人需要终身学习的一门功课。”曾祥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