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网
[ 首页 · 周刊 ·  健康 ]
早期胃肠道肿瘤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没症状”
胃肠镜检查需定期开展
杨艺佩杉 邓雨欣

今年3月,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康复医院)消化肿瘤科,主任医师陈武坐诊专家门诊在翻看市民王先生往年的检查单据时,发现其血红蛋白数值一项只有80g/L,而成年男性正常值为120—160g/L。在陈武的要求下,王先生再次进行抽血化验,最新数值显示,其血红蛋白数值进一步下降。

这说明,王先生体内的血液一直在以不正常的方式流失,虽然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但胃肠道内很可能存在疾病。陈武建议王先生完善胃肠镜检查,以便确定血色素下降的原因。

几天后,通过胃肠镜检查,在王先生的肠道内发现了一个长度4厘米左右的恶性肿瘤。因为发现、治疗及时,目前王先生身体恢复良好,只需要定期复查即可。

陈武说:“我院近几年的胃肠镜检查数据显示,有30%—35%的人在检查中发现腺瘤性息肉,80%的消化道肿瘤与腺瘤性息肉相关。如果任其发展,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就是癌变。”


胃肠道肿瘤可能“悄无声息”

早期的胃肠道肿瘤一般无明显不适,到中晚期会造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痛等 一旦被确诊患有胃肠道肿瘤,患者应尽快就医,根据实际检查情况采取治疗

通常情况下,在胃、小肠、结肠、直肠部位发现肿瘤,就被称为胃肠道肿瘤。

从严重程度来看,胃肠道肿瘤主要包括胃肠道良性肿瘤和胃肠道恶性肿瘤两大类。其中,胃肠道常见的良性肿瘤有胃肠道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等,良性肿瘤对机体的损伤比较小,一般内镜下治疗后定期复查即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有胃癌、直肠癌、结肠癌等,这些疾病不仅会导致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随着疾病发展,还会出现其他部位转移,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

陈武表示,一旦被确诊为以上疾病,不管良性还是恶性,患者都应尽快就医,根据实际检查情况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治疗。特别是出现腹痛、大便带血这类症状,恶性的可能性较大,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早期的胃肠道肿瘤一般无明显不适,到中晚期会造成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痛等,晚期由于消化道梗阻或者食欲下降导致进食受限,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此外,胃肠道肿瘤还可以出现肝转移导致肝功能损害,严重时会导致肝功能衰竭,出现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除了遗传,还会“吃出”肿瘤

直系亲属中有该类疾病的,需要尽早开展胃肠镜检查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患病的重要因素,如抽烟喝酒,喜欢“红肉”、辛辣食物

陈武介绍,一般情况下,家族中有胃肠道肿瘤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该类疾病患者的,本人需要尽早开展胃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病变。需要注意的是,患有某些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炎性肠病)的人患肿瘤风险更大,需要定期做胃肠镜检查。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胃肠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抽烟喝酒,喜欢吃脂肪含量高的“红肉”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类饮食模式会让人体长时间处于缺乏膳食纤维、维生素等物质的饮食环境中,或是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占比过重,都会增加胃肠道肿瘤的发病风险。

对于饮食方式,陈武建议:“日常生活中,应适当吃一些全麦面包、杂粮,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油炸和辛辣食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相关疾病至关重要。”


早期内镜筛查是关键

我国胃肠道肿瘤呈现早癌诊断率低、五年生存率低等特点,主要因为胃肠道肿瘤在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

对于不存在相关症状或者家族遗传病史的人,可从40岁开始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而有家族成员患病的人更需重视该类检查

目前,我国胃肠道肿瘤呈现“三低一高”的特点,即早癌诊断率低、五年生存率低、手术切除率低,进展期癌症占比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胃肠道肿瘤在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且容易和其他症状混淆,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失去了治疗机会。

因此,预防胃肠道肿瘤,早期内镜筛查是关键。

作为目前最常用、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呈现病灶、夹取活检,对部分病灶还可以直接进行镜下治疗,做到诊疗同步。

陈武建议,对于不存在相关症状或者家族遗传病史的人可以从40岁开始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而有家族成员患病的人更需重视该类检查。

目前,胃肠镜检查可以选择普通和无痛两种模式。无痛即在镇痛镇静技术的帮助下,患者会迅速进入镇静、睡眠状态,在几乎毫无知觉的状态下就完成了内镜检查,既满足了患者对于舒适诊疗的需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陈武建议,对于胃镜检查可选择无痛模式,肠镜检查选择普通、无痛均可。对于无法适应普通胃肠镜或者有恐惧感的市民,建议选择无痛胃肠镜。

“胃肠道疾病患者完成相应治疗后,并不是‘一劳永逸’。需要长期注意饮食,少食腌制类、刺激性食物,要重视健康管理,发现异常及时就诊。”陈武说。







时间:2023-10-27    来源:克拉玛依市融媒体中心

 相关信息

返回
Copyright © www.kelamayi.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克拉玛依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