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我天天流泪,脑子里只有一句话,一定要让妈妈活着回家过年!”白碱滩区居民王海英说着说着,平静的声音陡然高亢起来,“你知道吗?他们做到了!妈妈真的活着回家过年了!他们真的做到了!”
王海英盼来了一个奇迹。
3月19日,窗外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她78岁的老妈妈此刻正坐在家里看电视,嘴里念叨着晚饭吃点什么。王海英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头顶的利刃
2023年12月20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急诊科。
等报告的时间滑得极慢,王海英每隔几秒就看一眼手机,一种巨大的恐惧感压得她透不过气来。
2018年,母亲王宪芳在照顾患有心脏疾病的父亲时总感觉两腮发紧、胸闷气短,一查,才发现她自己也是一个严重的心脏病患者——心脏的三支主要动脉全部堵塞,有一支甚至堵了90%以上。那时候母亲的心里只有父亲,浑然不觉自己的头上早已悬着一把利刃。为她做检查的医生倒吸一口凉气:“赶紧去做心脏支架,不能耽搁了!”
作为家里的长女,退休的王海英主动承担了照顾老人的重任。2019年,她带着母亲到外地将堵了90%的动脉打通了。“剩下两支动脉各堵了70%左右,完全堵塞只是时间问题,等老人休养一段时间,一定要及时来做剩下的手术。”大医院的专家如是叮嘱。
可生活中总有很多无奈。回到家后,王宪芳又将所有心思放在了照顾老伴上。她每天守在老伴身边,时常熬夜,顾不上爱惜自己的身体,王海英怎么都劝不动她,“妈妈退休前是一位老师,爱和责任心是渗进她骨子里的。”
母亲的爱没能留住父亲,2022年4月,父亲永远离开了这个家。王宪芳的心脏好像突然失去了依靠似的,开始频繁出问题。2023年1月至11月,王宪芳因心衰先后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心血管内科住过5次院。12月20日,她从沙发上起身时突然踉跄着跌倒,王海英再也不顾母亲“没事,我缓缓就好”的说辞,硬把她拉到了医院。
报告单一页一页地从自助报告机里“吐”出来,王海英捧着它们,手不停地发抖。报告单上布满了代表指标异常的箭头,有几项反映心脏功能的指标甚至超出正常值上千倍。
“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立刻住院。”急诊科医生心急如焚。
王海英的耳朵嗡嗡作响,眼泪扑簌簌落下,她知道,悬在母亲头顶上的那把利刃,终究是落下了。
无言的承诺
母亲躺在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病床上,陷入昏睡,无法探视。
在重症医学科抢救两天后,王宪芳精神状态稍有好转。但反复心衰和频发室性早搏仍纠缠不休,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我要去12楼。”
女儿知道,母亲说的是心血管呼吸科。
王海英一家和该院心血管呼吸科的缘分不浅。10年前,她的父亲曾因心脏疾病在该科室住院,后来又活了8年。她的母亲这些年来也多次在那里住院,治疗效果都不错,对他们一家人来说,心血管呼吸科是一个“幸运科室”。
为了尊重老人的意愿,2023年12月22日,王宪芳被转入心血管呼吸科继续治疗。
病情仍旧危重,王海英和兄妹们每天都会收到一份病危告知书。情况并没有如期盼的一样好起来,王宪芳的病情持续恶化:发热、血压极低、心功能差、反复出现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大量胸腔积液……
“还是走到了气管插管这一步。”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心血管呼吸科副主任陈晓蕾神色黯然,“不光是家属,我们也怕。”
漫长而艰难的时光往往能滋养出最真挚的感情。心血管呼吸科的患者大多数都是反复住院的老病号,有的一住便是一两个月。陈晓蕾将这些断断续续出现的熟悉面庞串联起来,就看到了一个人从衰老到生病,最终走向完结的一生。在某种程度上,她和科室的医护人员深度参与了这些患者的人生,他们之间的感情,更像是一种契约精神,一种灵魂上的惺惺相惜。
陈晓蕾对王宪芳印象很深。2018年,她在诊室里遇见了急匆匆前来就诊的王宪芳,并为她确诊了病情。这些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再次见到这位热情开朗的老朋友。只是,老人的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
看着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的老人,陈晓蕾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这些天来,老人每天都会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最多的一天出现了4次,每次都必须进行电击除颤和心肺功能复苏。她的胸前布满青紫的淤痕,皮肤大片大片地被灼伤,小腿肿得比大腿还粗。
“妈妈还能活着回家和我们过年吗?”王海英泣不成声,“虽然我已经56岁了,可我还是想要妈妈。”王海英呼喊“妈妈”的声音是如此令人心碎,陈晓蕾小心藏起心中的悲痛,深吸一口气,给了王海英一家一个郑重的承诺:无论如何,决不放弃!
生命的奇迹
2024年1月1日。王海英的几个兄弟姐妹都到齐了。一家人经过商量,决定不再强行挽留母亲,即便要告别,也要让母亲舒服、体面地离开。
“我知道,医生们尽力了。我把妈妈的病例资料传到北京、上海的大医院,专家们都说妈妈病得太重了,救不活了。”王海英的眼泪几乎流干了。她一闭眼,脑海里就浮现出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给兄弟姊妹们缝衣服的画面。“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累,让她轻松些吧……”
签订了一系列承诺书后,医生对王宪芳进行了气管拔管。
这是一个难以预料结局的操作。气管拔管后,老人可能各项机能逐渐崩溃,生命之火戛然熄灭,也有可能经过综合治疗,再加上一些运气,病情慢慢出现转机。在临床上,前者发生的概率更大,而后者是为数不多的“奇迹”。
陈晓蕾从未忘记自己的承诺。对王宪芳进行气管拔管后,她立刻指挥科室医生紧急开展下一步治疗,密切观察老人的生命体征,想方设法为其消肿,并进行中西医联合治疗。
4天后,王宪芳的水肿基本消除,胸腔的积液也明显消退,尽管反复发作的恶性心律失常仍然凶险无比,但每次都能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助下化险为夷。让陈晓蕾更加意外的是,最新的检查指标显示,老人的各项机能正在好转!奇迹出现了!
心血管呼吸科上下一片雀跃。陈晓蕾立即拨打电话,召集中医科、营养科、临床心理科等科室的专家前来会诊,针对王宪芳目前的情况制订治疗方案,帮助老人尽快恢复身体机能。在各科室的通力配合下,王宪芳一天天好起来,恶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也明显降低了。
可偏偏这时,王宪芳不愿再治疗了。
1月6日,陈晓蕾照例查房。她刚进门,就看见王宪芳招手示意她过去。因为气管尚未完全恢复,王宪芳无法大声讲话,陈晓蕾便俯下身子,把耳朵凑到老人嘴边。
“我救不活了。”她伸出手臂,打断了正在床前为她做康复治疗的护士,“你们别折腾了。”
陈晓蕾的眼眶又红了。“阿姨,谁说你救不活了,最难的时候我们都挺过来了,你会好起来的!”她为王宪芳整理好被褥,偷偷抹掉眼角的泪痕,“我的好阿姨,请相信我们,我们一定让你回家过年!”
圆满的春节
“人的心脏由三支大动脉血管供血,可以理解为三条主路,当主路发生严重堵塞,人就容易发生心梗。这时,经过一定的刺激,人的身体会启动一种神奇的代偿机制,逐渐开放微循环,增加一些小血管供血,来让失衡的血供情况得以纠正,这就是侧支循环。侧支循环又被称作‘生命的备用线’,你可以理解成一条条小路,它是奇迹发生的基础。”
每天,王宪芳的主治医生哈斯提尔·哈那提别克都会抽时间回答王海英的问题,他的细心和耐心,是这对母女安心感的主要来源。
“大夫、护士,我还能活着出院吗?”
“当然能!”
“可我觉得哪里都不舒服,治不好了。”
“你现在不是都能说话了吗?在一天天变好呀!等你好了,就可以回家和儿孙们一起过年了,多好!”
哈斯提尔·哈那提别克和护士长朱彩霞每天都会想方设法哄王宪芳开心。日子艰难,这些温暖的鼓励帮助王宪芳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下,王宪芳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1月29日,距离农历新年还有13天,王宪芳出院了。
“你们真的做到了,你们救回了我的妈妈!”王海英和兄弟姊妹们喜极而泣,一家人拥抱着老母亲,就像拥抱着人间至宝。
对陈晓蕾和心血管呼吸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来说,王宪芳也是“珍贵的宝贝”。陈晓蕾统计过,王宪芳住院期间,先后接受过11次电击除颤治疗,全科室所有医生都参与过抢救工作,可以说,王宪芳是他们拼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大家都希望这位老朋友能健康地活下去。哈斯提尔·哈那提别克把手机号留给王海英,方便他们随时联系;陈晓蕾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开了家庭病房,每周三派医护人员上门为王宪芳验血、测血压血糖、做超声复查、调整药物,全心全意呵护着他们的“宝贝”。
龙年钟声响起的那一刻,王海英和兄弟姊妹们紧紧地依偎在母亲身边,她的心愿,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