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疗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克拉玛依得到了国内众多名院名医的鼎力支持,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不断增强。然而,在援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一些待解的问题与挑战。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援疆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造福边远地区群众,除了关注援疆专家在任期间的直接贡献,更需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溢出效应”。
溢出效应又称经济外在性,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如果将这一概念引申到医疗援疆领域,可以理解为援疆专家活动所产生的额外、非预期的正面影响。它超越了专家个人和直接受援科室的范畴,会对整个医疗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当前,援疆专家在提升受援科室技术水平及理论素养、培养本地人才等方面的预期贡献有目共睹。但是,这些成果往往因援疆时长限制、专家行事风格不同而显得零散和不稳定。
笔者了解到,全市几家公立医院均有长期定点帮扶的知名医疗机构。例如,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已经连续10年派出优秀医疗骨干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医院(市中心医院)进行精准帮扶;北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也连续多年对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人民医院)多个科室进行援助。除了个别主动申请延期的专家,大部分援疆专家都在克拉玛依支援了一年或者一年半的时光。我们相信,这些援疆专家在支援期间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在各自领域为受援单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援疆专家的短暂驻留难以支撑科室的长期发展。一旦专家撤离,科室医疗水平可能出现波动,甚至倒退。
笔者在采访中获知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援疆专家在援助期间引入了一个新型医疗设备,并悉心指导受援科室掌握了操作技术,造福了众多患者。可以说,这位专家既完成了“输血”的任务,也实现了“造血”的目标,预期收益圆满达成。然而,援疆专家离任后不久,市场上便出现了更为先进的同类设备,使得原先引进的设备迅速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受援科室因此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更为棘手的是,该旧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还遗留了一些后续问题,而援疆专家的离开,使得缺乏经验的受援科室不得不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个中无奈,令人唏嘘。
如果无法改变援疆模式和时长限制,那么如何才能在稳定预期效益的同时,将援疆专家带来的效益最大化呢?笔者认为,扩大医疗援疆专家的“溢出效应”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就具体做法而言,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积极建立专家库,实现资源共享。受援医院应主动整合历任及现任援疆专家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包含专家信息、专业特长、成功案例等内容的专家库。这不仅可以方便医院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资源共享,还能为未来的医疗合作提供有力支持。
第二,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验共享。相关部门应主动作为,整合全市医疗援疆专家资源,搭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业务交流和经验分享平台。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研讨会、病例讨论等活动,促进援疆专家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提升医疗水平。目前,有些医院已经成立了援疆专家工作室,如果能进一步打破时间、地域、归属及任期的限制,将各家医院的实体工作室整合升级为更加综合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全市援疆专家云平台”,或将收获更为显著的“溢出效应”。
第三,深化合作机制,推动学科发展。对于在克拉玛依市各医院执行支援任务的同一领域的援疆专家,应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鼓励他们在完成自身支援任务的同时,与业界同仁携手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通过这种跨机构、跨地区的深度联动,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克拉玛依整体医疗水平。
第四,加强后续支持,确保持续发展。针对援疆专家离开后可能出现的“空窗期”,受援医院应提前做好规划和准备,确保科室在专家撤离后仍能保持稳定发展。可以考虑实行援疆专家“长期责任制”,即便援疆专家任满离开,也应对自己开展的技术、项目等负责到底。同时,对于那些情深义重、离任后仍持续为克拉玛依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援疆专家,我们应给予应有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支持,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激。
总而言之,放大援疆专家的“溢出效应”既是提升受援地区医疗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援疆效果最大化的现实需求。唯有政府、医院、专家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才能让援疆专家的每一份贡献都能转化为推动受援地医疗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